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7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业内称“职教20条”。此方案推出后,备受业内关注。方案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又给现有的院校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和机遇,本期邀约职教专家、校长共同解读。
邓泽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将名副其实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12条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一举措突破了我国固有的人事政策。
按照现行人事政策,我国职业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不能从企业招聘专业教师,属于所谓的逆人事政策流动。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招聘一直按照基础教育的做法,每年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进行招聘。这些毕业生经过大学、研究生的学习,掌握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但由于没有在企业和学校工作的经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十分薄弱。为了弥补其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提出专业教师上岗前需要下企业进行半年到一年专业生产实践的要求,并大力提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教师培训。
这些要求和培训虽有一定成效,但深入调查发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因为,对专业教师来讲,短短的半年、一年的企业生产实践,难以达到合格教师应该达到的水平,与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必须在企业工作5年的要求相差甚远;仅仅3个月、甚至更短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教师培训,尤其是到普通本科大学培训,也根本达不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教学实践能力要求的水平。
教育属性要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要具备教师资格,学科专业属性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资格,职业属性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职业资格。显然,这三个资格难以一次到位,因为取得这三个资格需要的学习与实践环境十分不同,而且时间要求也比较长。因此,一般这三个资格应在不同时间、按照科学、可能和意愿的顺序取得。
首先考虑个人的意愿,一般应该先取得学历资格,因为取得了学历资格后,对个人来讲,可以选择多种可能的职业。问题是取得学历资格后,先取得教育资格还是职业资格?资格的取得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如果先到学校,有了较长教育实践的环境,容易取得教育资格,但却不能离开学校到企业实践3~5年,以取得职业资格。就如今天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取得工程师的资格十分困难一样。而如果先去企业,经过企业3~5年实践取得职业资格后,再来职业院校任教,由于教育教学环境所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就可以顺利地成长起来,取得教育资格。因此,教师专业全属性形成的应然过程应该是先大学学习、再企业实践,最后到职业院校从事教育工作。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与队伍建设会逐渐走上一条科学的道路。可以预见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师资水平将大幅度提高,从而可以真正确保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
孙湧:面临三大挑战,职业院校准备好了吗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最大利好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明确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而不再强调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属性,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为同等重要地位、真正并列的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这种变化对于深圳这样的经济结构调整早、产业升级比较成功的一线城市尤为重要,毕竟深圳因为低端产业持续外溢,城市现有产业对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持续上升,大专层次人才培养已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业态的用人需要。
方案作为国家指导职业教育未来变革的纲领性文件,在给高职教育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带来三方面严峻挑战:
第一个严峻挑战是高职院校能否以及如何适应办学类型变化,办学条件到2022年基本达标。首个变化是正式明确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意味着当前基于普通高考体系的学生来源渠道和生源质量将发生重大变化。整个社会和广大家长考生是否还将高职教育认定为大学教育,或一种新类型的大学,还有待时间检验,进而引发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大变革。其次是办学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即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转变。高校历来都是谁主办,谁出办学经费,谁管理。再结合2016年初由国家财政部和中编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的意见》(财综〔2016〕53号)精神,未来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主体有可能不再是政府的生均拨款和专项经费。即高职院校只有真正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产业的技术能力,加大社区人员和产业员工培训力度,切实满足政府和社会需求,让产业这个服务对象真正满意,才有可能获得充足办学经费,以此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第三个变化是高职院校教师今后不再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而只能招收3年以上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员工,以此强调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能帮助毕业生高薪就业的职业技能而非自身高学历的研究能力。其实只要有经费投入,硬件办学条件达标比较容易,而对于捧着铁饭碗的高校教师,缺乏有效考核机制让现有专任教师真正提升职业技能,教师下企业顶岗效果流于形式。如何让专任教师有内生动力提升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和发展关键,体现办学软实力,毕竟提高教学能力难度远低于提高企业实战能力难度。
第二个严峻挑战是围绕专业内涵建设,如何构建各类高水平专业办学标准。当前,国家并未强制要求高职院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各类专业标准,如何避免标准制订和执行两层皮,新标准建立如何让产业认可,让毕业学生终生受益,并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教标准,任重而道远。
第三个严峻挑战是在高考人数持续下降的今天,高职院校未来将从学历教育为主向社会培训并重,甚至倒挂转变。现在已有高职院校因为招收不到足够学历教育生源,70%以上办学经费收入依靠社会培训。打通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互认通道,技师学院和社会培训正式入场,短期内会对现有高职院校办学造成冲击。
面对当前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要认真研究方案提出的职业教育5方面问题,认真思考我们能帮国家解决什么问题,完善什么体系,建立啥样技能实训基地,提出什么制度标准,吸引哪些企业参与学校办学?我们要真正用好“放管服”政策,打破铁饭碗,多措并举、多方兼顾,既冲高地又补短板,既抓创新又打基础,既开创未来又兼顾过往,认真思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什么新技术、新含量,学校办学的质量效益在哪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校实现转型升级,上水平、上层次,真正成为全国标杆,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作者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