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台新款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前整齐排列,迅速抓取、精准摆放,在平均每分钟300频次的效率下,一袋袋软装注射液被准确送入下一道工序。日前,在河北石家庄四药集团上线的并联机器人大幅提高了药品生产效率。
并联机器人由多个机械臂组成,主要通过平台并联控制提升运行轨迹精确度。石家庄四药集团装备环保中心副总经理刘慧杰介绍,企业不断扩能对单日产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借助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链图谱,上游机器人研发机构和企业迅速响应并量身定制此条并联机器人生产线。自上线以来,产量由之前的每天几万袋提高到25万袋至30万袋。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超过200亿美元,新装机量在全球占比超过50%;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位。
打造“链”式集群化发展格局,是推动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各类机器人产品优势的关键。根据《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3)》,当前,从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分布来看,我国机器人优质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北京锚定智能机器人产业,深圳打造服务机器人集群,上海聚焦工业机器人应用,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机器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广州、青岛机器人产业发展表现出后发潜力。
“龙头企业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实现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邵锦文分析,机器人龙头企业往往规模较大、营收好、创新能力强,大部分处于机器人产业链下游,具有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显著优势,能够融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大中小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三地机器人龙头企业错位发展,初步形成以机器人制造、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环节为核心的“链”式集群化发展格局。从分布特点看,北京聚焦协作、医疗、物流和应急机器人领域,集聚了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津则发力高端工业机器人;河北在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方面出台各类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开展研发制造,上述格局为三地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邵锦文表示,从全国分布特点看,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仍存在机器人龙头企业数量偏低、产业链创新引领能力偏弱等情况,需多措并举,释放发展潜力。
从强化龙头企业培育的顶层设计入手,壮大产业集群。一方面,以完善和壮大机器人产业链为目的,开展摸底调查,全面了解产业链、龙头企业、潜在优质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壮大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为目标,建立京津冀机器人龙头企业培育库,梯次精准培育,促进企业聚集成群,带动集群化发展。
推动实验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加速完成成果转化。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跨区域新型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龙头企业可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等院校等,跨区域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以应用带动创新,以创新促进应用,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此外,充分发挥特色园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通过给责任、给投入、给机制,向企业要结果、要能力、要未来,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场景应用创新中心,并面向中小微企业开放科技设施平台、数据、技术验证环境等,做到创新成果共享,形成全新创新格局,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