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的创造力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各地抢抓机遇,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人社部门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
如何让这些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是各地政府、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评”出创新活力
走在广东东莞高斯宝电气有限公司静谧的制造园区内,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在这里,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汇聚,一条百米长廊穿过生产区和管理区,区域互通,两类人才协同工作、齐头并进。公司人力总监杨国伟说:“公司去年为45名员工完成人才‘身份转换’和职称评审。职称评审少了许多门槛,大大激活了员工创新、进步的动力。”
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苏浙闽粤四省人社部门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在广东深圳,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为满足企业评审需要,深圳人社部门指导公司开展“一评三证”试点工作,依照国家现行的标准和规范,将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企业认证这三类评价体系的要求进行融合,实现“一次申请、一次评审、完成三类认证”。
“减少申请者重复准备资料和证明材料的时间,将相似的评审组织活动合并,激励员工深度钻研技术技能。这样的评审,深受公司员工欢迎。”优必选科技副总裁刘明说。
让企业自主评价,有助于企业储备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浙江台州下放“500精英”高端创新人才、工程领域职称自主评审权到企业,给企业培养使用人才以更大自主空间。目前,台州市共备案自主评价企业1100家,自主评价了22.7万余人。
苏浙闽粤四省聚焦人才职业发展中“独木桥”“天花板”问题,积极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搭建两类人才成长“立交桥”。
福建省支持高技能人才取得经济、通信、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淡化学历要求、强化技能贡献、突出工作业绩,保持两类人才评价标准大体平衡。具备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均可参加职称评审。
江苏省现有研发人员117万人左右,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级人才在江苏省创新创业。为更有效地聚合创新人才,江苏省探索实践“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更大力度地推动高水平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选聘一批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让超过1.5万名高技能人才取得相应层级职称。
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技工出身、拥有20年工作经验的长江智能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文飞顺利评聘上了高级职称。“职称申报的渠道畅通,评审标准越来越贴近企业,员工参与评审的积极性也更强了。”
“融”出革新火花
从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第一名,到牙科种植零件工程师,毕业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的彭方昭完成了技能掌握者到技术人才的转型。
“技能为我创新技术和改进生产工艺奠定了基础。”彭方昭说。在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能人才与研发部团队紧密合作,根据医生提出的临床需求和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立项课题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了产品的完善和行业的进步。公司总经理陈贤帅说:“只有熟练掌握技能的研发人员才能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新时代,拥有“技术”优势和“技能”特色的人才是企业的用人方向。唯有用其所能,用其所愿,才能形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倍增效应”。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冯鸿昌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说:“当前,新技术推动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聚集。这对一线技术技能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快畅通不同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培养更多‘双师型’人才。”冯鸿昌还建议,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用好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以“技师+工程师”模式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人才创新能力。
贯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有助于培养这类专家型、复合型人才。
“我们在公司内部实行双通道发展机制。公司每年进行自主认定培训,通过星级评定、劳动技能竞赛,成绩优异的员工获得晋级机会。”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孙燕说,公司内部技术通道与行政通道相通,技术人员的职称与其技能水平密切挂钩。中天钢铁集团在公司内部“拉长”了技能序列的等级制度。“这意味着,技能人才的职级和专业技术人才岗位的职级关联对应,薪资也会对等。”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范筱文表示,此举打通了各类人才成长通道,提高了技能员工的认同感。
据了解,浙江杭州(临平)未来智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创新打造“金红黄蓝白”、“五钻”工程师培养体系,按成果、贡献等因素制定“五钻”分类标准,更好地发挥卓越工程师集聚高能级创新资源、引领产业变革的作用。事实上,浙江省各地均结合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不断完善工程师引进、培养、评聘、培训、晋升等制度,加强工程师精准分类、制度保障,落实落细工程师人才政策,激发工程师创新活力。
“激”活人才潜能
“我从数控操作工做起,十几年间做过调机师傅、数控组长等岗位工资也涨了5000多元。”浙江台州富杰德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机加车间主任,吴青松说,技工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自身成就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
在人才激励机制的设计上,各地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类人才进行激励。
“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两支队伍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发展。”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肖明星说,公司对专技人才除了有项目奖金等物质激励外,还注重长期激励、精神激励,如将完成项目情况与长期发展、成长认定等方面进行结合。对技能型人才的激励,除物质激励外,还采取技能竞赛、荣誉称号、职级晋升等方式。
“进行高层次的创新突破,还需要社会营造出包容支持的环境。”深圳其域创新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开勇说。广东省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打造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吸引高水平科研人才流入;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多地向企业开放共享,促进高水平科研人才更多地流向企业。
调查中发现,四省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力,纷纷提供“保姆式”服务。浙江杭州、福建厦门、江苏南京等多地出台户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人才服务等优惠政策,为人才创新扫除障碍。
“作为博士,我不仅获得了40万元的人才补贴,还能享受到人才入户、免费医疗体检、子女入学申请、贷款优惠等多项服务。这些实惠政策让我在广东佛山工作生活更加安心。”佛山易事达电容材料有限公司职工徐斌说。
基于四省的调查发现,各地立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正在形成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但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还需要进一步“加薪助燃”:激发人才活力的制度机制还需优化升级,需要给企业以更大的人才使用、培养、评价的自主性,需要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红利。
随着四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不断推进部署,借助政策制度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让各类人才融合、技术技能相互催化,必将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助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