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观察 > 正文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多元形态,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困境的“城职探索”

作者:陈志军 沈霞 蒋光绪   来源: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发布日期:2023-12-26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表征和实践路径,职业教育要围绕城市定服务面向、围绕产业定发展模式、围绕市场定培养目标。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充分依托区域城市资源条件,将城市、产业、学校和创新要素充分融合,以合作治理体系、制度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新形态打造,构建形成了政校园企联动、产城职创融合发展生态。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城职创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类型特征、主体责任、实施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更清晰地提出了“一体两翼” 的发展路径,要求各省级政府加大统筹,以园区为基础组建产教联合体, 行业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但囿于国家层面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体化办学政策制度不够明朗、校企合作中的产权问题难以界定、市场机制引入难等实践困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数还处于协议合作阶段,面临着合作不深、融合不够、动力不足的堵点卡点问题。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

(一)实体办学制度不清晰,校企合作难深入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坚持实体化合作,但如何实体化,是否允许学校以办学实体方式与企业开展独立运营、独立财务的合作,目前在全国各地存在着较大的政策差异,校企双方通过注册实体公司进行合作运营还缺乏明确的制度支持。

(二)校企合作产权难界定,企业参与动力弱

占我国主体的公办职业院校主要以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和行业管理为主,在法律身份上均不属于独立的法人主体,所有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有着严苛的制度管理,加之实体化政策不清晰,校企合作中对产权问题难以界定成为重要困境。企业生产的时限性和技术独占与排他性会成为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现实阻碍,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目标追求与职业院校实现“公正平等、人人成才”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会带来利益分享的模糊化,因此企业尤其是大型实体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非常不足。

(三)市场运行机制引入难,校企融合困境多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有高效能的运行机制支撑。尽管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形成了“组合拳”,但在在政策落地方面需要明确企业投入合作办学中的资源要素产权保护、利益保障、支持举措,校企利益诉求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保障和持续。职业院校的政策驱动效应强,作为教育产品供给端的源发机制弱,运行机制中不能实现市场化或类市场化运营,校企在融合发展方面存在难以实体运行、不能独立财务、实现不了法人独立等诸多体制机制难题。

二、破解校企合作实践困境的城职案例分析

为切实解决校企合作中的诸多体制机制困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依托身处西部职教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城市为载体推进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校企合作转型升级,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和城市互动融合,构筑起产业、城市、职业教育和创新要素之间良好的发展生态。

(一)政校园企联动,共培育人新生态

1.树立产业主导理念,重构校企合作发展框架

“区域城市才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和资源库”,职业教育应坚持围绕城市发展定方向、围绕产业发展定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定目标,为此学校坚持在区域产业和城市中寻求发展契机和办学定位,站在产业和市场的视角看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立了“因城而生、顺市而为”发展理念。以永川区深厚的产业基础为依托,紧扣城市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调整学校专业布局,推动课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岗课融通的实习实训改革、岗赛一体的技能成长改革,以人才培养反哺城市发展、专业优化对接产业需求、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助力城市引留优秀人才。

2.政校园企合作治理,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学校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梳理各种阻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障碍,组建了由永川区政府、大数据产业园、凤凰湖产业园和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科大讯飞、华中数控、阿里巴巴等成渝两地重要企业成员代表构成的发展理事会,以治理章程和议事规程为指导,政府、园区、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学校治理、校企合作绩效评估、专业建设,成为学校事业发展和资源拓展的重要机制。与永川区政府、凤凰湖产业园、西门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西南赛事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高新区管委会、西门子公司共建“工程师学院”;与大数据产业园共建云谷产业学院;与位于凤凰湖产业园的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共建长城汽车产业学院等多个育人载体。

(二)创新制度机制,破解产教融合难题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号) 指出要积极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健全统计评价体系,强化监测评价结果运用,作为绩效考核、投入引导、试点开展、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针对产教深度融合难、校企合作动力弱问题,学校建立1+4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着力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堵点卡点问题。

1.夯实制度根基,解决校企合作责权利不清困境

学校颁布实施了1+4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在总的合作框架下,对合作企业资质、驻校教师资格、合作办学质量、要素投入绩效等进行详细的规定,严格实施了校企合作资质筛选、驻校人员资质审核、校企合作投入资产审核等;建立校企合作负面清单,梳理校企合作风险点,把好校企合作全过程关口。制定了学校关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多项议事决策制度、合作办学制度、管理规范制度等,形成了政校园企联动、产城职创融合的发展思路,理清了学校坚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

(三)配套系列激励政策,解决校企合作动力不足问题

近年来,学校与科大讯飞、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共建产业学院,以协议合作为主要形式,建立了“人才需求为前提、要素融入为路径、实体绩效为核心、效益分享为宗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建设成效和项目成果为合作内容,以基础指标、核心指标和激励指标形成梯度合作模式。制定了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合作开展中国特色新型学徒制试点班与“巴渝工匠”创新班等系列激励政策,提供专项经费和政策保障制度支持。对校企合作开展纵向、横向科研与服务项目,共同组建科研平台等予以经费、项目和政策支持,将校企合作完成的各类成果列入与校内成果同等地位进行认定和计分、奖励与资助,充分激发了企业主动投入、积极作为。

(四)建立合作机制,破解校企合作融合不深问题

为推动校企合作转型升级,提升合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驱力,学校建立了“相互需求耦合、要素资源融入、实体项目支撑、成果效益分享” 的合作机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构建相互耦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促使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各取所需、共谋所需、共创所需;校企双方融入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共建股份制、独立法人的组织实体, 人才培养交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授权的第三方实体开展,实现管理政策、人员身份、分配方式的“三打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的“三融合”;引入生产性实训项目和真实生产业务开展增值性社会服务和技术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以提升培养质量的同时,实现校企双方的成果效益分享,从而激发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了与科大讯飞、云华集团、海天科技、阿里巴巴、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深度参与育人全过程和治理体系建设,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五)打造五个共同体,构建产教融合新形态

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培育打造了“职业教育集团、现代产业学院、公共实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国际职教共同体”等产教融合发展新形态,努力将专业建在产业上、将教学融入生产里、将实训放在岗位中,赓续连绵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工匠精神、增值赋能服务发展。

1.打造“职业教育集团”,助力“双城”融合发展

(1)政校园企联动,联合牵头组建职教集团。围绕“成渝双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数字经济,学校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重庆电子商务学会、重庆永辉、阿里巴巴等45家单位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零售职教集团”,经过近三年的建设,该职教集团被认定为“重庆市示范职教集团”;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会同宜宾智能制造协会、西门子公司、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67家单位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机器人职教集团”。

(2)实体项目支撑,提升助推双城高质量发展服务力。在两个集团的资源聚合下,建成了阿里巴巴客户服务人才孵化中心、工业机器人市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西门子杯”西南赛事训练基地、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农业农村部首批“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实体项目。建成了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工信部产教融合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就业供需对接项目1个、国家“双百”计划典型案例2个,市级“双基地”3个;联合开发课程58门,其中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种;2022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三项。

2.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1)要素资源融入,多场域设立现代产业学院。学校契合成渝地区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航空技术等行业需求,联合成渝企业,园校企按比较优势融入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在园区、企业、学校等多场域组建长安长城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云谷影视产业学院、科大讯飞大数据学院、航空学院等共计6个现代产业学院。

(2)“五化”融合,探索形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路径。学校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新路径,形成了“合作内容清单化、管理流程标准化、运行过程实体化、建设成果可视化、效益分享制度化”的产业学院建设规范,通过引企入校组建混编化师资团队、大师工作室,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引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长安汽车派出8名国家级和市级技能大师,与学校联合组建了“长安工匠学院”,长城汽车将企业内的2000余平米场地作为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同建成了重庆市首批现代汽车产业学院;科大讯飞投入最新的设备设施建设了6个产教融合实训中心,派出企业人员承担了40%左右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就业实训;成都云华集团融入2架真飞机、2辆航空加油车等航空技术设备, 建成了“世界技能大赛飞机发动机维修重庆集训主基地”和重庆有特色的航空技术专业群。

(3)破解用人难题,提升服务产业发展人才供给力。

创新“两跨三融”种子班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课”与“企业岗”“教师教”同“师傅带”“学习、职业和岗位”场域的三融合,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知识“积淀厚”、岗位技能“上手快”、职业发展“后劲足” 的种子人才,有效解决企业小规模、精准化人才需求。科大讯飞大数据学院在校生1400余人,首届毕业生500余人,80%以上就业于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链;航空学院在校生近千人,首届毕业生 71%在“双城”民航与制造领域就业;建筑工程学院“海天”班毕业生1100多人,90%左右就业于成渝两地建筑建造行业;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每年为长城、长安、比亚迪、雅迪等智能制造产业输送人才近1000人。

3.打造“公共实训中心”,服务技能型社会

(1)四方需求耦合,联合建设高度共享公共实训中心。基于永川国家高新区、永川区人社局、德国西门子和学校“政校园企”四方需求耦合,学校牵头,整合国家高技能基地、西门子公司、永川人社局、长城汽车和学校的资金和技术设备6242万元,建成“双城”领先的区域共享型高水平“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分别在园区厂房和企业车间建成6000余平方米的“主基地”和10000余平方米的“拓展基地”。

(2)产学研用一体,服务成渝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依托公共实训中心,建有“工业机器人运维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市物联网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工业机器人1+X证书培训认证中心”“中德工程师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西南赛事和训练基地”等产学研用一体的载体平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获批工信部产教融合试点专业。先后为西南交通大学、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和西部职教基地、“泸永江”院校企业开展技术培训20000余人次、技术服务100余项。《以高质量培训推进重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获重庆市教育决策咨询报告二等奖。承办“巴蜀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3项;每年承接技能大赛训练3000余人次。

4.打造“大师工作室”,构建“八段式”人才培养体系

服务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学校与国家级“双高校”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共建“陈志军汽车维修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一带一路”“双城圈”建有老挝万象、成都浦江、重庆奉节、重庆綦江等国际国内技能大师工作站;创建“长安汽车工匠学院”,构建“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的“八段式”进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贯通体系;建有“汽车创新创业孵化器”,授权发明专利15项;在“双城圈”15个区县开展了10000余人次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企业维修技师、高级技师350余人。

5.打造“中老职教共同体”,深化国际开放合作

服务成渝“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学校牵头,18所老挝职业院校、37所中方职业院校、17家中方和驻老挝中资企业参与,共建“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重庆市教委和老挝教体部职教司签订了《支持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协作备忘录》。依托该共同体,立项并推进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老挝国际课程开发项目和坦桑尼亚职业标准开发项目。共建“老挝国际共享产业学院”,搭建中老职业教育研究院、公共实训中心、教育学习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资源中心“一院四中心”平台,开展了“中文+技能”老挝中高级管理人才培训248名,开发中老“双语”国际课程和标准33门,开发国际职业标准7个,帮助12家成员单位建立双边多边合作,帮助老挝理工学院、老挝万象技术学院申报汽车公共实训中心、跨境电商实训中心、水资源检测等6个澜湄基金项目。得到老挝教育体育部书面致信感谢,官方最高报刊“万象日报”进行了整版报道。

三、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思考

新经济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认为,“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除了交易成本以外,还要考虑人际互动和信任等社会情境对经济行动的影响”。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中,需要有系统的制度体系和机制体制相互促进,在相互需求耦合中,坚持实体合作。

(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几个关键点

1.坚持相互需求耦合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提。随着新《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随之增多,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且能够有余力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坚持在校企双方相互需求的基础上实现需求耦合,并以此对企业进行资质筛选是深化合作并建立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前提。

2.要素资源融入和实体项目支撑是合作关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和两办出台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都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要坚持实体化合作的要求,在实践中,校企双方应按照比较优势投入资金、设备、技术等不同要素,组建实体组织、开展实体合作、建设实体项目、分享实体成果,将投入的要素转化为人才培养、建设项目、效益成果,建立命运与共、发展相促的“发展共同体”,才能实现校企的可持续发展。

3.以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成果效益分享是合作宗旨。学校和企业是两个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异质性实体组织,企业愿意且能够参与职业教育, 有着明确的利益追求,校企合作应充分正视双方利益,且在制度框架内充分考虑双方的近期和长远利益,因此把合作内容转化为可视化的绩效成果,建立双方认可的绩效指标和评估体系,以绩效评价结果推动校企双方成果效益分享,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终极目的。

(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

学校对产教融合的探索实践尚处于“协议合作”阶段,还未建立起产权明晰、法人独立、财务独立的“深度融合”机制,需要进行更深层次和更高层面的创新探索。

1.加大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强度。政策供给质量“需要充分考量激励相容,以保持政府与院校以及市场之间的张力。”[1]着力打造在区域内有引领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校企开展产学研训创赛相结合的新型学徒制;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服务组织;支持校企联合打造一批教学工厂式公共实训基地或中心。

2.提高产教融合政策准度。在政策工具和理念上需要站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前沿注重引领和创新,改变制度惯性,丰富政策工具类型,从“规制属性逐步走向产品属性”[2]。推动大型龙头企业在技术性、前沿性关键技术中的骨干作用并支持其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技术交易市场,增强企业技术与知识价值换取发展路线的突破。

3.形成产教融合政策梯度。加大鼓励职业院校资源要素汇集的政策供给,鼓励职业院校引培更多中高端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转换;加大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供给,鼓励校企共同开展技术发展相匹配的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支持促进多产业、跨学科面对综合性、复杂性科技创新问题的协同攻关政策供给和配套措施落地。

4.提升产教融合政策力度。尽快落实混合所有制办学中的产权界定问题,推动混合所有制办学实现产权介入、法人独立、财务独立;支持校企合作创建能够支撑各产业发展、具有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大师工作室、科研平台实现市场化运作;建立校企合作负面清单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边界,为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和探索留下更多空间。

[1] 周建松,陈正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演进[J]. 教育学术月刊,2019(12):3-8.

[2] 李海龙.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怎样的政策供给机制[J].职教发展研究,2021(4):1-8.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