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观察 > 正文

青海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创新共融提质赋能 开拓职教集团工作新局面

   来源:青海卫生职业教育集团   发布日期:2023-07-04


摘要:青海卫生职业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在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不断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不断优化职教融合实现路径,务实作为、锐意创新。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优势,实施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1.5+1.5培养模式及开展“1+X”证书试点。同时,以医院、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主体,不断深化“医教融合、校院交替”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等。集团运行机制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协同育人、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医教融合;校院交替;订单培养;产业学院

一、实施背景

产教融合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质和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技能人才、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产教浅层融合已不能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决策部署的战略需求,也难以为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由此看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其不仅是新时代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我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因此,产教深度融合不仅能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还有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播先进技术经验和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围绕产教融合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3年,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作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制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国家层面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写进国家政策文本之中。2015年,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对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来看,深化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成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议题。2016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是我国首个产教融合专项文件,也成为深化产教融合进程中的标志性文件。以制度化的方式对我国深化产教融合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并将产教深度融合从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有序延伸。2019年,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  度”等内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等”。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等做出更加科学、具体的规划和指导。

青海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在省卫生健康委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 在各理事单位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面对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务实作为,锐意创新,在集团运行机制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协同育人、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集团办学成果参加全国职业教育成果展、集团化办学案例被评选为优秀案例并在人民网进行多次宣传,在行业内形成一定的示范引领效应。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集团运行机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集团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优化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始终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发展总基调,坚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先后修订集团《章程》,研究制定了《集团管理办法(试行)》《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进校企共建共享资源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校企文化对接的实施方案(试行)》等,逐步构建了以理事会为核心、秘书处为枢纽、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元共治集团治理架构,不断完善集团治理机制,提高集团治理效能。

(二)不断探索育人模式,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企业驻校联手育人。与青海登士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开设口腔医学技术订单班共培养130名学生。并在学院建立青海登士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口腔医学技术产业学院。与青海众友健康惠嘉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开设药品营销方向订单班(众友班),共培养200名学生。二是现代学徒成果国内领先。与上海美丽田园美容有限公司、兰州卿莎美业有限公司联合招生,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共培养130人,医学美容专业为国家级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及试点专业,《青海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2021年青海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被评为国内领先。三是医教协同无缝衔接。与青海省中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临床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实施1.5+1.5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医教融合、校院交替” 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全面试点“1+X”证书。制定《1+X 证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X 证书试点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开展13个专业10项“1+X”证书试点工作,约1800名在校生分别参加了老年照护、母婴护理、食品合规管理、老年慢性病膳食调理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取证率超过98%。五是多元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142个集团内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接纳集团内学校2000余学生实习。

现已立项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成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康复治疗技术特色医教融合实训基地。六是共同谋划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成员为核心,双元育人为主线,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指导完成了6个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并进行了专家论证;指导完成了17个专业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完善17个专业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依据青南三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调研报告研究制定了护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基层人才培养全过程。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举办的《肺通气》课堂设计案例荣获2022年度高等医药院校一流课堂设计案例一等奖,《心脏的泵血功能》《肌肉的收缩功能》《消化系统——门脉性肝硬化》课堂设计案例荣获2022年度高等医药院校一流课堂设计案例三等奖。

(三)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继续教育培训能力

一是服务地方培训。充分发挥“青海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青海省社区全科医生培训中心”“青海省藏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心” 及“青海省护理实践技能培训基地”“青海省临床技能培训基地”“青海省急救技能培训基地”“青海省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基地的作用,先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大中小学学生、社区居民等群体开展了“养老护理”“基层医生临床诊疗适宜技术”“合理用药”“卫生应急知识技能”“红十字应急救护”“慢性病预防及健康知识”等培训项目,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共培训6210人,其中师资培训45人,救护员培训300人,普及培训5865人。组织开展了针对防护服穿脱及咽拭子采集的线上培训,共计培训1500人次。培训对象达2.5万余名。为了加强基层中藏医药全科骨干人才培养,拓展基层中藏医药卫生人员全科服务能力。在省卫健委的领导和中藏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在集团内完成全省藏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及2022全省中医全科医师转岗项目培训。二服务教学科研。2022年度青海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国家级教学科研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四)多措并举,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建立“专家工作室”,让业内专家亲临课堂指导教学。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20名,培育骨干教师15名,特聘职业教育首席专家1名,培育硕士、博士2名,聘请行业专家3名。

(五)不断开展师生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

近年来,集团高度重视技能大赛,教学团队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6人次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基础医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承办了全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全省英语口语大赛等比赛。学生荣获全国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个人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荣获全省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16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6项;个人一等奖23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23项。

入选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中非职教合作联盟和“一带一路” 高校联盟理事成员单位,完成《运动治疗技术》《儿童康复》2门国际教育信息化课程建设,加强与高水平医学院校合作,与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的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批与加拿大博瓦力学院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2年“一带一路”新加坡护理奖学金项目开始运行,一名学生获得新加坡护理项目全额奖学金并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在省外办和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上作了交流发言。1名教师将于8月前往德国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职业院校教师研修项目。

三、特色与创新

(一)创新育人模式,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

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行业需求,遵循医学教育规律, 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护理专业群以“院校合作、分段实施、全程共育”为目标的“1.5+1.5”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专业群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相适应的临床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药学专业群以行业引领、岗位对接的“2+0.5+0.5”逐层递进式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眼视光专业建 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1.5+1.5”顶岗“双元”培养模式, 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凸显了专业建设特色优势。我们依托卫生人才培训项 目,六年来累计为全省农牧区订单定向培养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287名;订单定向培养乡村医生558名,为行业(企业)培养订单式技能型卫生人才70名。大力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先后有624名学生取得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创新教学模式,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不断探索建立“行业引领、岗位对接、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一体化、技能与素质一体化、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导)+学”金课堂, 及时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试方式多样化的学业考评新体系。

依托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联盟,实行“人体解剖学”“药理学”“外科学总论”“诊断学”课程在线全国联考。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联考平均成绩为86.9分,通过率100%;药理学联考平均成绩86.4,通过率97.2%;外科学总论联考平均成绩92.7分,通过率100%。

(三)发挥特色优势,增强服务区域卫生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青海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青海省社区全科医生培训中心”“青海省藏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及“青海省护理实践技能培训基地”“青海省临床技能培训基地”“青海省急救技能培训基地”“青海省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基地的作用,先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大中小学学生、社区居民等群体开展了“养老护理”“基层医生临床诊疗适宜技术”“合理用药”“卫生应急知识技能”“红十字应急救护”“慢性病预防及健康知识”等培训项目,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共培训6210人,其中师资培训45人,救护员培训300人,普及培训5865人。组织开展了针对防护服穿脱及咽拭子采集的线上培训,共计培训1500人次。培训对象达2.5万余名。我院创建的“高原沙棘志愿服务队”“天使健康护航队”“民间艺术文化社团” 等团队成为服务社会的特色品牌。

四、实施效果与推广价值

(一)应用效果

依托青海卫生职教集团,与医院、企业紧密合作,不断深化“医教融合、校院交替”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护理专业“1.5+1.5”、临床医学专业“复合型”、药学专业“订单式”、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等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与青海登士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在学院建立了“产教研学融合一体化口腔实训中心”,通过校中厂的建设和校企多方合作,加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操作力度,有效提升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口腔技术专业实力,同时推动企业产品能效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改善高原多民族地区现代化民营口腔的发展。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凸显了特色办学优势。70多年来,累计培养了3.62万名卫生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为推进高原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推广价值

企业驻校,让学生身边多了一个“工厂”。与青海登士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为例,利用老校区楼宇建设义齿数控加工厂,学生们可以随时参观实操,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加深印象、转化经验,更快入手。

医教协同,让学生身边多了一家“医院”。通过省、市医院同学校交替共育,让临床医师进入课堂,夯实理论传授经验,让学生学到实用、管用的专业知识,加之一年半临床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胆识、素质、技能、经验全面提升。

证书护航,让学生多了一块“敲门砖”。通过 1+X 证书试点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育人体系,把考证要求纳入学习目标,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技术人才,更让学生优质匹配岗位需求,提高就业率。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