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协同视域下的德国创业教育

作者:程丹 詹增荣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0-08-17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机构应着力改革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构建科学灵活的育人环境,整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优质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供交流平台及创业服务。结合对快速增长的德国创业教育成因梳理,总结德国创新创业及创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及政策手段、方式方法等,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一、人口经济变化背景下德国创业教育增长

(一)人口特征的变化

社会人口特征的变化主要包括人口基数及构成、年龄结构、男性和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等领域,近年来德国在这三个领域都面临重大变化。德国是大量移民和难民的家园,包括长期以来接纳了百万以上叙利亚、伊拉克、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移民劳工。截至2016年3月,已有138万注册难民进入德国。新移民的涌入,由于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的差异,在短期1~3年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业率上升。

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德国的自营职业率也上升。正如Audretsch等所指出的,自营职业人数失业与创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集中在某个焦点,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创业活动不仅减少了失业率而且增加了就业,这被称为“熊彼特效应”。Audretsch和Thurik证实了企业主数量的增加降低了失业水平,他们通过新企业进入对就业产生的积极影响来确定“熊彼特效应”。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1—2009年,德国自营职业人数从300万增加到420万,增长了40%;自营职业率从8%上升到11%,2013年,自营职业率较此前一年爆炸性增加了12%。根据德国学者的观点,拥有中高等学历的中年人自雇倾向较高;在新移民中,受教育程度高,男性已婚创业的比例较高。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环境的变化会改变人们对创业的态度及意愿,影响企业经营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社会自营职业的比例。而社会自营职业比例的提高,又促进了创业教育增长。

经济环境中影响自营职业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最低有效规模(Minimum Effective Scale)。德国工业化飞速发展,近年来最低有效规模大大减少,从而创造了各种新的创业机会。自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以来,德意志部门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变,拥有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提高,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政府对创业活动特别开放,除了放宽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之外,还制定了相应的创业政策进行长效激励。政府协同工商联、企业联盟、基金会、媒体、高校等机构组织,定期宣传创业精神和支持新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方案,令民众对创业活动持更积极的态度。此外,导致德国创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财富水平的不断提高。Wennekers等通过对各国自营职业水平的比较发现,自营职业劳动力的份额与国家财富水平之间呈U形关系,从而表明最贫穷和最富有国家的自营职业率相对较高。在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中,自营职业水平的提高可能来自于人民更加具备创业精神,特别是对自我实现和自我独立的愿望日益增长。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传统的规模化转向个性化生产与服务。造成规模化生产减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转向更个性化的产品,或者更多的民众对创业活动持积极的态度。这些行为变化可以部分归因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创业机会。德国是传统的工业强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企业就业份额不断增加,许多商业活动在多年前就在相当小的规模上进行竞争性经营。

(三)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日益增加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战略规划,由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德国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德国联邦教育部合作进行协调和研究国家层面上的支持政策,并由老年人、妇女和青年部等政府机构实施;联邦政府与各个州政府进行垂直合作。当前几乎所有的州,各地区和许多城市都提供专用的在线门户网站,以提供学生创业启动所需要的信息及支持。例如,州政府通过“中小企业专利行动”“区域创业计划”等项目,联合企业、高校、研究所、政府部门等机构,鼓励人才多向流动,共同推动创业活动,提高创业质量。

德国创业教育课程很早就出现在高校甚至中小学课堂中。近年来,德国开设创业教育从原先仅有的十几所逐渐普及发展到几乎覆盖所有大学。创业教育在德国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州政府政策指导、地方产业链为核心的协同体系,由校内专职教师及工商界专业化的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执教。如以微电子和信息通信产业集群闻名于世的萨克森州“硅谷”科技园,经过20余年的培育,该科技园成功吸引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以及千余家初创企业。多元化的师资、智慧化的园区和开放化的实验研究所,能有效提供给起步阶段的大学生创业者全方位的服务。

2013—2017年期间,德国创业比例虽略低于欧盟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德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强劲,许多大学生能够找到优质的就业机会,这无形中给德国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后路。创业支持政策已成为德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德国经济与能源部2020年预计拨款5.55亿欧元专门扶持中小微型企业,主要资助创业的大学生,鼓励其传播创新精神及创新知识。联邦政府成立“未来基金”“Me Inc.计划”“基本启动补贴计划”以及“过渡津贴计划”等一系列的政策为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助,其目的为帮助创业者找准方向,支持初创项目产品研发。此外,政府联合高校创业中心及区域产业园,为其提供一年免费孵化,如提供免费商业培训(税收申报、员工管理、专利申请、融资服务等),实验室及办公场地等服务。

二、协同视域下德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举措

(一)政、商、校促成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德国的创业教育与工商界、政府、院校联盟等组织机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共同促成了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德国联邦以及州和地方各级机构发起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刺激未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促进商业初创的项目成功孵化。此外,政府及工商界大力支持失业人员的创业项目,如给审核通过的初创企业发放“过渡津贴”或“创业补贴”。Caliendo等研究表明在仅2003—2006年期间政府支持了约100万人。

2016年12月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倡议促成初创企业、高等院校、中小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之间合作的公众服务机构,从而促进初创企业的项目孵化。如德国南部慕尼黑有非常科学的生态系统,能够将技术创新的学术中心、大企业、中小型企业、初创企业以及孵化企业相结合。慕尼黑的先天优势在于强大的工业实力及不可估量的工业前景,尤其是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和医疗技术等领域。在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以及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各种创业计划围绕着这些行业推动着德国的初创企业不断发展。此外,西门子、Next 47、宝马创业车库、广播影视公司Pro7等企业联合州政府、高校共同建立了25个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确保项目的开展。在北部汉堡,以IT及数字媒体为主,共有23000家IT和媒体公司,如谷歌、推特、Yelp等运营中心纷纷落户汉堡。汉堡大学、汉堡应用科技大学、汉堡港口城市大学等知名学府开设了共享课程,成功协助孵化了多个游戏和媒体初创公司项目,如Kreditec和Finanzcheck,分别获得8250万欧元及3 300万欧元的融资。

(二)高校抱团取暖、协同开展创新研究、孵化创业项目

10年前,德国开展精英计划,加强大学的竞争意识,鼓励高校创新。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Fachhochschule, FH),其特点是约一半的课程都在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需求,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

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是巴伐利亚州最大的应用科学大学,也是德国第二大应用科学大学,致力于推行以实践为导向的方法研究和教学。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与行业合作伙伴紧密合作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间的资源共享,成为该地区的创新驱动者。

培养创业思维、营造创业文化是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首要任务,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目前是德国仅有的3所EXIST创业型大学之一。一方面,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试图提高人们对企业家思维与行为之间的互惠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重视实践及研究。在慕尼黑的其他两所知名学府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也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慕尼黑工业大学提出了“创业者大学”的定位,不仅入选德国第一批“精英计划”,还定位为“TUM创业型大学”。2018年,德国34所大学的57个项目被选中为“精英研究集群”,慕尼黑的高校抱团取暖,成功获得4个共同研发的合作项目立项。每个项目每年可以获得300万~1 000万欧元的资助,除了资金的优势,学校可以吸引全球知名教授及研究人员来校就职,并且吸引投资者共同推动学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学生专注于监测机器状况的创业项目Konux接受了硅谷750万美元的投资。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州名校群集,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选择将德累斯顿作为“智能系统中心”,建立物联网生态系统,吸纳近千名微电子行业的毕业生。政府将投入4亿欧元,为10余个参与的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一流的设备和系统,鼓励创新项目。

不仅学校间集群开展创新创业,德国还一直延续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并行推进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集群是德国教育协同理念的重要表现。集群是围绕着某个领域,在政府部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工商联盟等各种行为组体之间建立起的系统网络。以德国的下萨克森州为例,该集群包含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工业城市,重点关注能源、微电子、物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协同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三)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积极培养和引入创业师资

德国精英大学及职业院校的创新能力不断攀升,其核心是充分发挥了社会各级的力量共同合作。德国职业教育推行“双元制”,创新创业的师资团队是在以高校专职教师为主体的情况下,不断从企业、行业及其他研究机构聘用相关人员,共同指导学生。

在德国创新体系中产学研人才是双向流动的。德国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教师带着研究成果去创办公司或担任公司的研发顾问。同时,企业的员工也会流动到高校。许多高校不再只以教学为目的,而是逐步参与应用领域的研究,与企业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当前,德国超过一半的高校发展定位以应用创新为基础,并且这一比例在逐步提高。因此,德国高校及职业院校的专职教授、客座教授及专职普通职员流动性高,很多教授及职员并不是终身从事理论研究,而是有着丰富的创业经验或行业经验,甚至是成功的企业家。通过“请进来”的做法,引进外部专业的师资团队,不仅有利于校内专任教师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对学生创造力、领导力、执行力等的培养。此外,校友会中成功创业的成员有些也主动申请成为创业指导者和辅导员。他们将自己成功经验定期给学生分享,以其自身的事迹感染、教育学生,同时,利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获取各自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

(四)“创业文化”渗透高校及社区,多方联合培养企业家精神

另一个重要的政策方案是德国的“创业文化”渗透。该方案于20世纪90年代末推出一直延续至今,旨在通过工商企业、校友联盟会、基金会、孵化组织等机构与高校合作,共同促进大学及社区的创业文化。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促进创业文化和提高创业积极态度;促进创业教育在学校和其他机构教育中的整合;减少初创企业进入壁垒,使企业更容易进入市场;提供天使融资以促进项目孵化和后续发展;提供指导方案,支持各种类型的创业企业孵化器,培育优秀项目。

创新、责任和远见是德国学者研究中提及最多的三个企业家特质。为了培养大学生具备企业家精神,德国大学重视校园创业文化的构建,如积极发展校友会,学校与学生社团共同设立“创业者校友会”,通过举办“校友圆桌会议”“校友研讨”“校友培训”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成功校友通过走进大学课堂、实验室或者全程与大学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创业项目,并提供人脉资源或资金支持,提高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概率。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通过“校友联盟”反哺学校创业文化的建设。此外,协同政府及企业联盟的资源,建立创新与创业中心(Unternehmer TUM)、创业学会(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kademie)、创业基金(The Unternehmer TUM Fund)等,协同各方资源,致力于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支持,为学生创业生涯指引方向。多方联合培养可以凝聚高校的人才优势、企业的规模优势,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文化。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8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程丹,詹增荣.协同视域下德国创业教育对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8):67-72.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