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正文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聚力专业群建设 引领高质量发展

作者:温道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2-01-12


特色为笔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河南篇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学校立足“专业有特色、学校有品牌、办学有质量”的建设目标,始终把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作为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校。

对接产业

打造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紧盯产业和地方需求设置专业群。围绕河南省“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和南阳市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需要,促进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学校开设的60多个专业中,与河南省和南阳市的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以及机器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有着极高的吻合度。在学校近几年新增设和调整的专业中,就有南阳市急需的智能制造、光电技术、人工智能、农村电商、中医药营销等专业方向,为当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嫁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整合专业群。学校专业结构体系实行专业集群、专业群、专业三级架构,整合组建了装备制造、自动化、电子信息、汽车与航空、建筑工程、测绘环保、经济贸易、文化旅游与国际教育8个专业集群,设置20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包含3—5个专业。目前,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5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6个、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两个、河南省特色专业7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机、电、土木类专业为重点,以军工专业为特色,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紧扣军工和军民融合打造特色专业群。学校是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仅有的一所高职院校,面向装备制造、先进金属材料、军民融合等领域,开设了机械制造、模具与材料成型等专业;面向服务工业控制、电力电气、光电子、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设了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光电技术等专业;面向通用航空、民航地勤、航空物流等领域,设置了通用航空类专业;面向现代测绘、环境保护、高分北斗应用、应用化工、民用爆破等领域,设置了测绘、遥感、空间信息、安全监测、环境保护类专业,构建起了军工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共建共享

建设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库

立足融合育工匠,构建“立体覆盖、层级传导、常态运行、特色鲜明”的综合育人资源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目标统一、有机融合、多元互促,构建思政课、专业课、实践课三位一体的综合育人资源体系。通过完善课程思政“一二三四”建设机制、思政精品项目指导治理机制,推进课程思政“十融入”,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在“四位一体、跨域融合”团队建设理念指引下,教师运用“五一”教学法、示范课堂等成果指导创建教学创新团队,形成以点带面的品牌示范效应。近年来,学校以“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军工特色文化育人活动,形成了一大批综合育人品牌项目,“红色军工文化铸魂育人工程”入选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两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

立足岗位建课程,构建“纵横互联、上下互通、高层互选、功能互助”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依据产业需求,从工作体系构建出发,校企合作搭建底层共享“通识课+专业基础课”模块、中层分立“专业个性化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模块和高层互选“专业互选课程”模块,构建起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三级循环”课程体系,即:单门课程内通过解决工作案例项目实施一级循环;在课程群内的课程间,通过模块式项目化课程实施二级循环;在课程群之间,通过学期项目实现跨课程群的三级培养。2021年,学校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两个、课程标准8个,建成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一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创新创业金课一门。

立足大赛促提升,创新“项目化融合、集群化课程、全员化参与、集成化运行”的岗课赛证协同育人体系。学校是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现有试点专业58个,“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覆盖全部专业、全体学生。学校基于“以岗为基础、以课为核心、以赛为引领、以证为标准”的理念,实现“岗课赛证”协同育人,通过岗位模块课对接真实岗位,将各类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内容融入行业应用实践课程,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训赛结合”,通过建立“校、行、省、国家”四级金字塔式大赛工作机制,形成了“校赛为基础、行赛为拓展、省赛为重点、国赛为引领”的大赛工作格局,取得了突出成效。近3年,学校的各类获奖数居河南省首位,走在了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彰显了学校的育人成效和教学水平。

理实一体

构筑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大平台

激发活力,建设“资源共用、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协同育人平台。推进产教紧密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学校以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建立了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合作平台,全方位构建合作密切、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打造“产、行、企、校”四方联动协同创新平台。学校以产业为基础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以行业为依托共建科研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统筹作用;以企业为主导共建企业学院,挖潜企业的主动作用;以院校为纽带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学院,吸纳行业、企业等主体参与专业群治理。学校建有“航天装备制造产业学院”等8个产业学院,政行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提供了重要支撑。

提供动力,打造“开放多元、体系完备、功能集成、虚实一体”的高端实训平台。积极吸收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将信息技术和实训设施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场所,搭建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与实际职业情境对接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有效解决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三高三难”痛点和难点,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比如,学校围绕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坚持科技引领,建设了“一个平台、两个支撑、3个空间、9个中心”,打造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239”模式,有效解决了建筑工程实训教学痛点,实现了虚拟仿真实训贯穿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预算—施工—安装—装修—结算全过程,加速模拟生产时间、延伸实训操作空间、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目前,该基地已被确立为全国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凝聚合力,构建“教培共促、协同共建、多方共享、互利共赢”的社会培训平台。遵循“一纲双目三维三层”建设原则,推动开放式培训资源平台建设。即以服务育训并举为总目标,为履行高职院校育训并举法定职责打好坚实基础,以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为重要依据,从专业、课程、任务3个维度规划建设校内相关内容,从职业、岗位、技能3个维度兼顾企业相关需求,建设富有军工行业特色、适合教学需要、满足培训需求的全方位、多品类、高质量的培训平台,实现学生培养与行业企业技能培训兼顾、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兼修、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技能素养兼得。学校引入行业标准和新的动态,重点抓住专业教学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开发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和技术技能实训等方面,将资源划分为10大模块,设计开发了110余门相关课程,为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提供了有效保障。

团队引领

培育专业群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聚焦教师素质阶梯式提升需要,实施“五大工程”,打造高水平团队。通过校企协同、内外联动,开展“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实施“双师”共育工程、“墩苗”成长工程、“青蓝”传承工程、“骨干”提升工程、“名师”指引工程,“双师型”和“双师”结构双管齐下,分级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2021年学校新增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一个、河南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一个、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名师团队两个。

聚焦专业群治理现实诉求,探索基于“三长制”的团队建设新路径。多措并举打造基于专业群“三长制”(专业集群长、专业群长、专业长)的结构化融合型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教学业务由“三长”管理、行政工作属部门管理与岗位绩效考核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实施课程分组、项目分组、竞赛分组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开展融“产学研赛创”多能力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常态化交流学习机制,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形成适应性强的课程模块化教学,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聚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开展“六阶段”进阶培育,打造“四层级”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搭建国家、省市、学校3个层面的纵向培训平台,加强校本培训组织机构横向建设,使得“自上而下”的组织框架和“自下而上”的培训需求相适配。按照新任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才6个阶段,为教师提供分阶段、立体化、渐进式的培训内容,形成全程化、可衔接、进阶式职业生涯育训体系。“线上+线下”建设教师发展中心,采用校内和企业、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升教学能力。精准确定入门级、普通级、高手级和研究型4个层级,分层次开展专项培训,建强教师培训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学科体系、内容体系、研修体系和保障体系”六大培训体系,实现“双师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