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备智慧生态特征的信息类高职学校
随着“双高计划”启动,专业群建设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数字长三角”“新基建”等号召,以江苏“网络强省”“制造强省”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坚持以人工智能(AI)为底色,构建七大专业群,持续优化专业群布局,努力推动学校从“共和国电子信息摇篮”向“新时代智能工匠高峰”的跨越。
与时俱进 以人工智能为底色,构建人工智能专业集群
构建人工智能“同心圆”专业集群。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双高”建设为契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商务、智慧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人工智能为底色,以打造人工智能“同心圆”专业集群为目标,持续调优专业群布局,将全校专业群调整为网络与通信技术、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数字商务、数字创意等七大专业群;将网络与通信技术、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人工智能3个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服务领域升级为智能终端设备、智能网络、智能技术,为智能应用提供设备层、网络层、技术层支撑,夯实学校服务智能产业的技术根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数字商务、数码艺术专业群着眼于“制造+AI”“交通+AI”“商务+AI”“数字技术+艺术+AI”四大应用领域,服务于智能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升级和新业态、新岗位。
以群建院。学校对二级分院进行了资源重组,根据七大专业群,分别组建了网络与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交通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数码艺术学院7个二级分院。为充分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学校优化了以专业群为起点的基层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了专业群内部协同机制,确定了以专业群作为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管理以及师资配置等任务的中心。
实施专业群建设“七个一”工程。坚持以产教协同、教研互促、育训结合为原则,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完善专业群建设机制,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组建职教集团、人才培养联盟、产教融合平台、产业学院等方式,汇聚政行企多方资源,夯实专业群多方共建基础,不断促进校内专业群和校外产业群之间的深度融合。计划到2023年,每个专业群建成一个产教联盟、一个产教融合平台、一个产业学院、一支混编师资团队、一个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平台)、一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一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守正创新 以内涵建设为抓手,推进产业群高质量发展
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的原则,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其中,“底层共享”课程群主要设置专业群通识类和基础类课程,以及介绍专业群所服务领域的导论类课程;“中层分立”课程群主要针对专业领域开设的“专”“精”课程;“高层互选”课程群主要要求学生选修群内其他专业的模块课程1—2门;而“顶层综合”课程群主要是开发群内跨专业的综合项目课程。为此,学校出台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性意见》,用于指导各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二级分院成立课程委员会,落实课程体系重构的具体工作。
变革专业群教学管理。打破传统以单一专业为教学单位的层级管理模式和按专业分组师资团队的现状,淡化传统专业界限。依据专业群课程体系,二级分院分类成立课程中心,负责课程群的大纲制订、课程建设和课程诊改等工作。成立课程认证中心,依据校级专业和课程认证标准,负责课程认证;出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化办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选择,实现学习成果互认。
完善专业群实训条件。在专业群实训条件建设中,按照“系统导向、功能复用、虚实结合、内外联动”的思路,升级和完善各专业群实训教学条件,促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学校坚持以专业群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核心,借助平台生产设备和真实运营环境,重点凸显“系统体现全生产过程”要求,打造场景式、跨专业、共享型、企业级实训基地。同时,校企协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建设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满足专业群课程体系内各课程模块所需的实训条件。
深耕细作 以持续改进为目标,优化专业群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专业建设“南信范式”。在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OBE)”“质量持续改进”三大理念转化为实施标准、管理要求、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开发方面涉及的专业建设理念、专业开发流程、课程体系架构、毕业要求等方面出台了“四个规范”;聚焦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案、专业诊改与认证等核心要素研制了“四个标准”;基于专业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开发并上线了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在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上形成了“四规范、五标准、一平台”的“南信范式”。
以达成度为主线,建成“四循环”专业诊改体系。学校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链,将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单元目标的达成作为专业(群)层面持续改进的核心,基于专业(群)质量生成的过程构建了“四个质量改进循环”。“四循环”分别以专业(群)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单元目标为起点,以所对应的质量标准为准则,依据各级、各类制度化的过程评价活动所产生的主观、客观数据信息,由规定的组织(包括专业群咨询委员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委员会、课程团队以及教师个人等)分别开展基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对4个层面的教学工作进行持续改进,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设定、教学过程、教师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服务等。每个循环中,既有基于实现目标的行为改进,又有基于目标本身的目标改进,实现了质量改进的“8字螺旋”。同时,梳理“四循环”质量改进对应工作流程的需求,开发了相应的信息化系统——OBE教学运行系统,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及落实质量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专业认证“领跑”工程。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深化专业建设改革,完善专业的校内外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校本专业评估机制,研制校本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开展校内专业评估;逐步建立基于专业招生数据、质量建设和就业数据的专业画像系统,为专业建设提供日常监测和决策参考。积极参与江苏省高职专业认证工作,推动一批专业通过江苏省高职专业认证。推广学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果和经验,承担江苏省高职专业认证标准和认证机制的研制工作,协助省高职专业认证委员会落实相关工作,辅导一批兄弟院校专业参加江苏省高职专业认证,发挥学校在该领域的引领作用。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杜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