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酉阳县开展五倍子种植技术培训
学校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是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生力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和技能支撑。
自2016年以来,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在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凝练现代职教思想,通过搭建优质科教平台,建基地、兴人才,把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支点进行重点布局和规划,培养了大批高水平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学校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能力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等荣誉。
专注于“进” 搭建新型综合科教平台
之所从来,方明所去。基于传统农民培训局限于学校、培养平台窄化这一问题,学校广泛开展学习调研、政策研究和项目策划,搭建“一集团、两基地、三中心、多网点”高水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平台,破旧求进,提速提质实现新跨越。
一集团、三中心。学校依托供销社组织体系,牵头组建了重庆市春晖农民工培训集团,建立了全国供销合作社职业能力鉴定重庆分中心、重庆市合作经济组织培训中心、重庆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推广中心,搭建农科教结合的科教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和产业的全覆盖。
两基地。按照“产教融合、场景观摩、实际操作”要求,学校流转农村土地400亩,系统建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园林绿化与园艺、农业与农村用水、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专业实训基地;与农技部门合作建设农作物科学试验基地,引进企业建成了“永川秀芽”名优茶加工车间、生态淡水鱼养殖塘和仙草种植基地,自建了农业机械维修与装配车间和科研培训楼,满足生产和教学、科研、培训、服务的需要。
多网点。学校依托全市供销系统“四级”网络建设多网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点。在永川建设国家级培训基地3个。通过合作拓展产业基地,建成了重庆市级农作物综合试验示范基地100亩,满足玉米、水稻、油菜等1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需要;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中药材仙草示范推广基地200亩,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承接永川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完成水稻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13000余亩,服务质量名列全区前列,学校项目公司获评永川区优秀种粮大户。根据重庆区域产业特点,依托区县供销社,在20多个涉农区县设立县、乡、村三级教学培训点和项目教学示范基地150个,开展分区域、分产业、分层级、项目化技能人才培训培育。
合作共赢,实现跨越。学校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茶叶研究所、重庆市农技总站,重庆市供销社农资、电商、农产品、农信投等6大集团及行业协会和永川区农技部门建立了专家互聘、师资互派、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涉农产业发展;通过建设农业产业基地,构建综合培训平台,完成了教学实训平台、培训创业平台、科技推广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5大功能,实现了渝西地区职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之间师资、科研、教学、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着眼于“融” 探索新型培养模式
往事作序,来日为章。学校逐一分析传统农民培训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技术技能弱化、学用分离,实践教学虚化等问题,通过探索政、社、校、企、村“五方”联动,面向“三农”需求,政府项目驱动,供销社协调统筹,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参与,学校搭建平台并组织实施,形成了基地在农村、课程重农技、课堂在农田、对象是农民、成果进农家的“五环惠农”培养模式,开发了“产业化、标准化、证书化”课程体系,打造了“教、学、训、研、用”立体课堂,开辟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天地。
从实效入手,融会贯通。学校在原有“漂鸟计划”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良与完善。组织“漂鸟体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组织开展职业体验、现场观摩,让其充分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和发展过程,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施行“漂鸟筑巢”:即开展农业技能训练。通过举办庄稼医生、乡村旅游、茶叶加工、中华茶艺、水稻机收、果品加工、畜禽养殖、中峰养殖、中药材种植、现代农业技术、合作社理事长、农产品经纪人等培训项目,让学员在集中培训后分散到各地运用于实践,边干边学,并配备导师给予全程指导;启动4H认证研究:针对基地培训后的学员,拟按照4H标准即Head-农业理念文化知识、Heart-职业操守与品德、Health-良好的身体状态与素质、Hand-专业技能与经营管理能力进行认证并颁发证书,部分直接对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近年来,学校培育出一批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农业技能人才,以农业产业化基地为平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各类农村实用技能人员6132名,覆盖全市35个区县,办理职业技能证书5213个,培育了3929名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一专多能,扎根农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增强了区域农业组织化发展程度,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五方联动、五环惠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形成国家级基地1个(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省部级示范项目2个(全国供销总社庄稼医院建设与科技服务培训项目、重庆市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试验基地);承担培训、服务项目20余个(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训、精准扶贫培训、庄稼医生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机作业人员技能培训、茶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竞赛、供销合作社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永川区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中蜂养殖技术、五倍子繁育技术培训等);产教结合的企业合作项目10个。
聚焦于“蓄” 为“三农”服务辐射赋能
不求近功,不安小就。学校以传统农民培训重形式轻效果、成效评价淡化为抓手,通过实训项目促专业发展、加大农业产业科研、实施项目孵化助力农民创业等多方位蓄能,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帮扶、科技推广、产业孵化”增值服务,以现代化职教新思路,为“三农”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辐射服务能力。
以实训促发展。学校围绕农机使用与维护、茶叶生产与加工等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辐射带动农业与农村用水、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园林绿化等涉农专业,完成实训任务。通过与教学实训、技能培训相结合,推广农业新技术6项,秸秆腐熟还田、玉米抗旱保温栽培、水稻机插秧育苗、仙草无性繁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得到推广使用。
以产业促科研。学校利用师资队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依托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良种推广、农机使用技术推广等农业科技研究和服务,培育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11人,推广良种21个,带动12188户农民增收。
以项目促创业。一是孵化创业发展,利用农业产业化基地优势,将学校最新的农业产业推广项目,向参与培训的学员进行项目孵化,并在其创业过程中给予全程的技术指导,帮助创业圆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是争取重点扶持。通过争取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科技人才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如在酉阳连续3年培训推广五倍子人工繁育技术;三是鼓励联合经营,利用春晖农民工培训集团成员的资源优势,推动联合经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鼓励学校教师,特别是具备市场运作能力和企业管理的教师,牵头对农民创业者开展全程经营指导,实现“基地+创业”的联合经营模式。截至目前,通过实施项目孵化,已指导10多个区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赋能“三农”,助力乡村振兴。自2013年9月成立重庆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训中心以来,学校承担全市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职责。截止到2019年底,完成合作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培训3000余人,培育136个合作社成为国家级示范社,通过培训,为重庆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重庆市“三社”融合发展。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形成,一大批培训学员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进入全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强。如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李清华领办的黔江早稻田辣椒种植股份合作社,有社员265户,有“送饭宝贝”和“尝必乐”2个自主品牌,渣海椒、盐菜等5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抓服务,发挥辐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学校紧扣“一带一路”倡议,首推茶文化推广工程。依托政府、行业和企业,参与国际性茶会和相关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国际茶文化推广渠道,推广中国茶文化,形成“政+企+校”协同对外合作交流创新模式。同时,高标准建设市级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开展茶文化培训推广。手工制茶、茶艺表演队连续6年参加中华职教社《中国职业教育博览会暨全国职业院校成果展示会》、参加重庆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大足职教成果展、参加“中蒙”建交70周年展演“巴渝风”茶艺,均受到高度赞扬。
学校立足服务长江经济带,实施茶产业助推工程。依托各级供销合作社行业优势和学校茶叶专业品牌优势,加强与市茶叶学会、茶叶商会和农科院茶研所的密切合作,进一步强化茶叶专业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组织评茶员等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开展茶业人才培训;连续三届承办“巴渝工匠杯”手工制茶、评茶员、茶艺职业技能大赛;认真履行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职责、参与重庆重大茶事活动和“三峡杯”重庆名优茶评选活动;牵头制定全国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茶艺与茶营销专业》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茶学专业精品课程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究其根本,以破解难题的“力度”提升发展的“高度”,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样本。
(数据、图片和信息来源: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