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按照“覆盖全体、强化实践”的基本思路,落实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构建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各二级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办公室,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相关部门、各二级院(系)分别成立相应机构,切实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学校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办法》《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联合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并完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同时学校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启动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创新创业量化指标与综合评分办法,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进教材、进课堂。依托“吉利订单班”、“京东方订单班”、校级和省级创新行动计划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及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校政、校企、校校、校研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面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
学校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修订并实施新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深化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在材料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经验成熟后逐步在全校大力推广,形成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苗办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办法》《拔尖创新人才认定办法》等系列成果。
学校构建并推广“133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即加入1个专业社团;第一个“3”指实施3个培养方案,被选中的苗子,除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和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外,同时分别按相应大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第二个“3”指解决“兴趣、短板、思维”3个问题;“4”即完成4个创新项目训练,被选拔的苗子按照不同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创新训练项目,确定并完成4个项目的训练。
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设立“科研创新人才奖”,奖励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咨询中作出突出贡献、创造经济效益的教师和创新团队,学校安排专项资金一次性给予奖励和有关政策支持。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选聘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创业导师。每年开展优秀创业导师评选活动,表彰一批优秀创业导师。积极引入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学校配备导师助理。
学校强化党校、团校的平台功能,凝聚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与优秀学工团干的独特作用,形成一支创业教学和指导、专职和兼职、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并纳入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奖励范畴。
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分类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发展重点和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构建由通识类创新创业必修课、专业类创新创业必修课、兴趣类选修课及在线课程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大一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不少于2学分的“大学生创业基础”等通识必修课程,每个专业群分别开设针对专业群特点的“专业群创新思维”课程等专业类创新创业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领导学”“创业学”等兴趣类创业选修课程。学校将微课程、特色教材、案例库等教学资源上传到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程平台,平台支持手机APP登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学习。
同时学校以“尔雅通识课程”平台为依托,引进和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类在线开放课程,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以校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基础,转化一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在现有“尔雅通识课程”平台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开设门数,并建立网络课程导师制,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果。
构建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内容全部进行了模块化设置,改变传统的一名教师对应一门课程的模式,每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擅长的内容进行教学,使教师的能力优势和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将各个教学模块打造成精品课程资源。
学校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利用“异质组合”的优势教学团队对每个教学班按内容模块实施团队教学。教学过程全面实施“行为引导”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从“教法”向“学法”转换,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通过“一对一”“多对一”“陪伴式”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策划实训、实践训练等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最终大幅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
搭建一体化支撑平台体系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已初步建成的富乐绵阳大学生创客俱乐部、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富乐绵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训练、服务、交流和实践平台,大力建设专业众创空间、电商创业园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及社会青年提供全要素、开放性、低成本、便利化创新创业支撑服务。
学校建设“书香创咖”,为大学生搭建休闲学习、创业交流平台,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创业沙龙、项目路演、项目展示、创业讲座、政策解读、融资说明等活动,真正实现“每年有目标、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每天能咨询”的目标。学校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投融资和技术转移服务功能,真正为大学生提供全要素、低成本、专业性、便利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学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吸纳绵阳市涪城区政府部门、绵阳市人社部门等单位共同参与,将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富乐绵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成西部极具活力的综合性大学生创业园。学校全面对接绵阳国家科技城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等八大支柱产业,依托学校现有23个大学生专业社团和6个高水平专业群,与合作单位共同建设30个左右的“专业众创空间”,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学校整合资源,与地方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联合成立“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造,全面建成创业孵化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和技术转移体系,打造综合性、开放型创新创业平台,全面服务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和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
构建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教学内容模块进行分段考核,完成一个模块,获得一个模块的学业成绩。学校采用弹性学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侧重学习相应模块内容,取得相应学业成绩。全面实施创新创业学分奖励政策,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等活动课获得学分奖励,奖励学分可以抵扣思政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学分。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试点(G6—11)”项目获得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并顺利通过阶段性验收;4门课程获得四川省教育部门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程》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平台先后被国家、省市相关部门认定为“绵阳市首批众创空间”“四川省省级新型众创空间”“四川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国家级别众创空间”等。
近年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自主创业率逐年上升;成功培育了杨凡瑞、尧问、高开霞、周新民等100余名大学生创业代表。特别是毕业生周新民创办的绵阳云燕航空科技公司,集无人机设计制造、生产服务、人才培训为一体,先后获得风投融资600万元,公司年完成农作物飞防作业超过10万亩、年培养无人机操作员超过80名,公司估值超过2000万元,已经成为四川省较大的无人机植保企业。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得到众多兄弟高校的认同,吸引了南华大学、义乌工商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50余所高校来校考察,形成的教育改革模式先后被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等高校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