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全面承载着国家发展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奋斗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等是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文化传承职能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传承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交流是大学职能的新内容,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对大学职能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大学文化传承职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关系紧密。大学既要培养掌握扎实理论及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还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传递文化底蕴、创新精神及科学精神,从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辐射、导向作用。大学教育一般包括专业基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两部分,前者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后者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念、价值修养培养,旨在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塑造人、强调伦理道德、尊重社会发展,这与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不谋而合、高度统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政府部门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地处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长三角南翼重要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浙江省台州市。学院始终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全面发挥自身应有的文化阵地作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莘莘学子。
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转变不再适合的教学理念,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呈现更具活力与吸引力的教学课堂,使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1.完善课堂教学体系,转变教育方式。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因此,学院主动完善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教学之中,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其一,完善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入思政教育的必修课之中,并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多角度、多层级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更好地统筹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设立了思政教师党支部,实行“双带头人”制度,全面推动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学院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旨在以赛促教、强化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学新局面。其二,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载体,开发更契合网络时代的多样化思政教育平台,实现传统单一思政教学模式向立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课堂的双向互动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大学教学实践之中,为大学教育营造出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学院荣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高职高专英语组一等奖,也是浙江省仅有的获得现场决赛资格的学院。同时学院以网络直播讲座的形式开展了“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等一系列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讲座。
2.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要用好课外实践第二课堂这一重要平台与有效途径。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其一,学院十分重视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及价值,不断创新并打造别开生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连续多年举办太极拳大会及太极艺术摄影大赛,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校园“和”文化。同时,以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将孝老敬亲、爱国奉献、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深意与无限魅力。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建设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优秀案例。其二,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温岭坞根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真实、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从而主动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营养从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3.打造“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互联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学院因势利导,通过“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的搭建,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其一,充分应用学院微信公众号,推送大学生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故事,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比如推送“你眼中的最美‘窗口’”浙江省大学生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将大型网络理论宣讲活动引进学院。其二,鼓励大学生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记录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红色故事等,由学生们自行撰写、录制的“我们身边的红色故事”系列已经热推了多期。其三,充分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之中,学院多位教师的课程入选2020浙江省高职院校“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并分获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
打造校园隐性课堂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课堂教学的时长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发挥抛砖引玉、教育引导的作用。学校始终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与细节,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学生的文化环境与氛围,打造校园隐性课堂,以渗透性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产生触动与感动,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1.有意识地设置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人文景观。学院精选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警句金句,张贴、悬挂于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的醒目位置,充分展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及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体系。在高校精神风貌和人文底蕴中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彰显高校精神文化的传统性与历史性。学院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校“3+X”工匠精神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开展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之“习匠艺,明匠心”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剪纸、台州刺绣、和合团扇等众多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活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院先后组织开展了9届台州文化知识竞赛暨校园读书节活动,书法大赛、征文大赛、文化知识竞赛、工匠寻访等众多活动已经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
增强育人力量
培养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发展的良师益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融入与渗透离不开教师这一主要载体。一支政治素质强、文化素养高、业务能力精的高校教师队伍,直接决定了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学院始终坚持培养强而有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素质,使其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的融合。
1.夯实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高校教师若不具备扎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和负责的教学理念,就会直接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应当是行走的教科书,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带动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文化自信。学院先后邀请多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来校作“课程思政建设”等专题讲座。
2.增强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引导教师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学院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选聘具有崇高品德、高尚人格、优良作风的优秀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采取“一带一”“一对一”的“传帮带”方式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3.要求教师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固有的观念,认识到互联网、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作用,主动学习并掌握多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用高科技弥补课堂教学时长、空间、形式的不足,探索出更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学院针对所有新入职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规范与教书育人”等主题的教学能力集中培训,引导他们学习使用电脑及手机端“学习通”软件,建设线上课程、与学生互动交流等。学院近期开展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共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公共课之一就是思政课。同时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满意度不断上升,达到了94.5%。
文化自信应当成为国人自信的源泉,文化崛起应当成为民族复兴的动力。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充分融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优、技术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