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满意度和获得感以及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新机制,创新“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4个维度融合的“四融合”实践教学新模式。
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的“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开拓了一条理论学习与实践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构建了“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新体系。
坚持线上与线下融合,增强思政教育满意度
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学校精心打造“网络课堂”和“实体课堂”相融合的“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学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形象化、系统化、载体仿真化,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图片、文字、情境模拟、场景再现等立体化、多维度展现出来,打造沉浸式、可交互的网络化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平台,随时随地给学生输送“营养”。
线下,学校以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将传统的知识传授、理论教育提档升级为能力增强、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师生在思政课上互动热烈,有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通过思政课“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让学生喜欢学、学得会、用得着,大大提升了“抬头率”。
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要坚持理论性,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讲深讲透,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要坚持实践性,做到知行合一。学校充分利用体验馆优质资源,创新第二课堂载体,通过打造用图片、实物、课件以及声光电等手段展厅布展的方式,立体化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体性教学体验场馆,与主课堂的教学内容相呼应,通过“馆课结合”,不仅使思政课从平面走向立体,让学生在实体性场馆获得真实性体验,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对接,更通过“馆课结合”,实现红色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实践教育资源与思政课的有效结合,迅速获得学生喜欢。
创新的“馆课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提升了学生的科技感、情境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这样的思政教育更有张力。
坚持课内与课外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生动性
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外,学校结合职教“双高”建设规划与专业实践,积极拓展学生社团,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会、机电“思政微语”社、飓风文学社等社团建设,组建党的创新理论学生骨干宣讲团;通过教学主题展演与情景剧制作,充分利用思政系列精品话剧、思政活动月等课外活动,将思政课教学搬上舞台,建立思政课第二课堂与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等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把第二课堂融入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实现与思政课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无缝对接。依托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挺拔张扬起来,并转化为青春前行的力量。
坚持学校与社会融合,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学校搭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协同的“双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坚持“走出去”,充分利用杭州市及周边纪念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弥补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此外,学校实施“引进来”,将先进人物、榜样模范等社会资源引入校园,进行思政课现场教学,将教师、学生、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社会实践的意义真正得以实现。
学校强化社会服务,做好文化科技“三下乡”、争当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化服务活动,对现有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完善实践内容,拓宽实践路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提高社会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四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抽象到形象、由文字到情境、由虚拟到现实,实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育人模式的创新,实现了思政课实践融合育人的目的。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支持课题研究成果)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