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是福建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重要举措。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水电行业特色,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分别与福建电力企业协会、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30家单位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自2016年以来,学院“二元制”培养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合作育人机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良好的校行企共赢局面,为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奠定了基础。
全面考查合作企业,统筹规划管理。在申报项目前期,学院组织团队对目标企业进行严格考查,按照学院既定的“国有企业首选、上市公司为主、地方企业支持”三大原则遴选合作企业。在此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成立项目组统筹工作任务,形成合作协议和实施方案。
规范执行考务管理,严肃入学教育管理。为切实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高技术技能需求,使改革试点项目在实践中探索成功规律,学院严把“入口”关,严格入学考试和录取工作,按照省教育厅有关“二元制”文件精神,按照高考程序,制订“二元制”招考招生章程、招生考试工作方案等,并全程接受纪检部门监督。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学院通过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适应岗位需求、对接企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高度吻合,从而突破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实现学生技能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企业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骨干担任“二元制”学生的导师。教学过程安排实行“工学交替”,“二元制”学生以学生身份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以学徒身份在企业的生产岗位和培训中心接受职业技能与相关工艺知识培训。
强化学业成绩考核,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通过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行业企业评价为核心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机制,各课程和环节的成绩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此外,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二元制”学生在毕业时都要求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全面帮助学生融入,传承学院文化。学院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学生的融入:隆重举行正式开班仪式,树立学生“水院人”的身份意识;学院领导为“二元制”学生上开学第一课;采用“校企双班主任制”,全面关心学生学习生活。
通过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二元制”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有力推进了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建设。一是促进学院办学理念的更新,学院在试点项目实践过程中,明确了“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的要求。二是调动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教学设备与生产设备、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教学方法与生产方法无缝对接。三是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二元制”学员在企业师傅直接辅导下,在车间式教室学习各种操作技能,实现“做中学”;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拓展并延伸了教室的物理空间和功能,使教学真正实现“学中做”。
以项目为载体反哺企业,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通过“二元制”项目的实施,企业人才队伍素质提升的培训成本降低,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时间等方面,以企业和学员需求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为企业授课和员工学习提供了便利。二是在优秀团队培育、企业文化塑造、价值观植入等方面,为企业输送正能量。校企合作能提高企业声誉、社会影响,全面提升企业技术、企业人才、企业品牌。三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员工,而“二元制”学徒以企业员工身份参加学习和技能训练,学员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得到所在企业认同,既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次管理人员,也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提升教师和学员素质,促进教学相长。“二元制”切准了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脉搏,促进了教师成长和学员素质提升,实现了教学相长。一方面,通过项目实施显著促进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素质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使学生接受了人文素养与职业文化的熏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将企业文化和岗位能力等要求融入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系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