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正文

加大优质资源供给 完善学习服务体系——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作者:赵俞凌 徐珍珍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9-12-26


在线开放课程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一种新的教育样态,相对于传统教学拓展了教育教学空间,推动了教育模式改革,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适应了社会多样化需求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在线开放课程已经实现了从形态向优质资源共享、教育质量提升、开放平台多元的发展转向。

2008年在线开放课程的概念被提出,随即蓬勃发展,2012年开始更是被世界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优秀的慕课平台有美国Cousera、Udacity、edX等;国内各高校也纷纷加入,如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智慧树等,近几年进一步普及到高职院校,出现了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平台,如慕课先生、智慧职教等。随着慕课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正在大规模兴起和应用。

2012年和2015年,国家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在实践层面通过培育、立项等方式不遗余力地推动,从国家教育部门公示的数据可知,2017年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专科高职类课程仅为22门,占比4%;2018年80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专科高职类课程就有111门,占比14%。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性高、系统性强、难度大的工作,面临诸多建设难题,如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难以吸引学习者学习;在线学习监管困难,难以确保学习真实性;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难以支撑教学创新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一直以来十分注重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部门2018年度课题“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学习系统与适应性研究”(Y2018395320)的研究成果。

加大优质资源供给 满足人才培养新需求

优质资源是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内涵式发展的基石,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实施的内容载体。要想打造具有高阶性和创新性的金课,高职院校应摒弃“为开放而开放”的课程建设理念,重申报、重建设、重实用,回归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成效的初衷。一是引导课程分类特色发展。根据高职院校发展优势,基于行业需求和地方需求重点规划和培育特色在线开放课程,规避资源重复建设的弊病,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建立课程预警与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品质。如学院推进实施“五个一百”(百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百项“互联网+教学”教学改革案例、百堂“互联网+教学”示范课、百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百种新形态教材)计划,建成省级及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在各类平台开设MOOC及SPOC课程1300余门,占学校开出总课程的54%。二是校企协同参与课程资源开发。高职院校应联合行业企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挖掘并将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入课程建设,增强课程资源的应用性和职业性,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便利。如学院与杭州朗迅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国赛项目转化成教学资源,开发“集成电路开发与应用”系列教材与课程,推广普及芯片知识与国芯理念,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技能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引领国内高职培养IC产业人才。三是创新课程内容设计。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内容,然后进入技术、内容与情境的深度融合过程。如学院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优质课程为引领布局建设“五个一批”(一批专业群平台课程群、一批“1+X”配套课程群、一批创新型项目化课程群、一批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群、一批赛教融合课程群)新技术课程群50个,涵盖课程180门。四是激发教师课程建设内在动力。教师的改革意愿、时间精力投入等因素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高职院校应在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同时,充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做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坚实后盾,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荣誉表彰或课题项目支持。

完善学习服务体系 提高教学管理有效性

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智慧服务和技术支持是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一是完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对学习数据挖掘和分析功能的应用,建立数据信息之间的合理关联,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在线学习的实情,为教学管理决策、教学绩效评估提供依据。如学院作为首批省级诊改试点单位,第一时间启动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以大数据为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专业为切入点,构建了纵横贯通的全要素网络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人才培养质量常态化改进和提升的重要保障。二是加强学习不端行为监测。学习的过程融入测试题目,允许学习者自定学习进度,同时在运营后台加以监测;在自反馈测验题目方面,部分课程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多重答案选项;采取随机抽题的机制,差异化测试。三是打造个性化学习空间。如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引进与国家级别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接的“智慧职教”平台,以平台整合、资源集成、课程使用和管理为重点,打造了基于“职教云”和“云课堂”“两云”信息化平台的“资源库+SPOC课程+MOOC课程+移动教学APP”一体化的智慧教学模式,可基于学情个性化地设定学习目标、追踪学习进度、推送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评价、分享学习成果等。四是建立统一的学分认证制度。2016年国家教育部门发布《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提出“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高职院校可尝试拟定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学分认定措施,并在联盟院校内先试先行,提升在线学习的附加值。

激发教师发展动力 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关键指标,也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必须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化提升。一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在线开放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选择课程的机会,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不可避免存在竞争。因而,随着VR、5G等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尝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实践,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学院护理专业,提档升级虚拟仿真医院,用AR、VR、MR等智能技术改造实训教学,将技术真正融入教育教学,首批受益学生300余人。二是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定期邀请信息化教学专家、企业技术专员等为教师提供现代信息化教学培训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院校的交流和培训。如学院新修订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将教师信息化能力列入申报条件,要求教师系列(含思政教师)申报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当年必须参加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并考核合格。2019年,学院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举办了14场信息素养提升培训,惠及教师1000余人。三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制作整个过程的锻炼,使教师真切地感受信息化教学的魅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自我觉知。自2010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以来,它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展示信息化教学成果、交流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学院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省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取得国赛资格3项。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要立足实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整合。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开发经验,提升课程质量,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赵俞凌 徐珍珍)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