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正文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创新强思政 凝心铸魂育新人

作者:王亚峰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4-08-1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要求,秉持教学立院、科研兴院、服务强院的理念,立足学院实际,加强内涵建设,多维度纵深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价值引领 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学院坚持价值塑造,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开发高水平教学资源,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职教特色,以及涵盖职业教育不同学段的高水平课程资源、教学案例库等,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学院以“八个统一”为遵循,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严格落实关于思政课的学时、学分规定,从强化思政课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入手,坚持科研支撑教学,教学反哺科研,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知识体系向方法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变,打造具有高度、深度、温度的新时代思政课。

学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持续完善“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思政课程群,讲好思政必修课,使之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和核心区。同时,学院面向全校开设11门选择性选修课,内容涵盖“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法律实务等课程,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多元需求。

学院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课堂教学,打造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微政E德社区、中国精神馆、社会主义发展史馆等思政课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推动理论和实践融合、虚拟和现实结合、线上和线下补充的课程教学方式变革,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学院坚持课堂为本,内容为王,实施专题化教学,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面向全校的“示范课+公开课”。示范课是思政课以“示范课堂”的模式,每月每门课程安排一名优秀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公开课是新入职教师公开讲授,全体教师进行书面点评。“示范课+公开课”为每个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横纵联动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

学院以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职业教育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为依托,与江苏省职教学会德工委、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牵手,共同组建中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委员会,对不同学段职业教育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加以整合、结对共建,深入推进江苏乃至全国职业院校的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拓宽大思政课建设路径,不断开创育人新格局。

学院牵头发起东中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创新、集体磨课、实践研修等方面交流共建、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对口帮扶作用。目前,已有广西、贵州、四川、吉林、青海、山东、江西、新疆建设兵团等省(区)18所院校参与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被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学院将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先后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节能(即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合作协议书》,共同研制实践方案,增强育人合力。

此外,学院与栖霞区委宣传部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研究基地,与仙林街道党群中心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师积极参与面向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奋发有为 创建教科研一体化培养机制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通过特聘教授指导、举办专家讲座、召开博士沙龙、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鼓励教师申报各类项目,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以科研支撑教学,再以教学反哺科研。如今,学院拥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思政课虚拟仿真资源创新中心、江苏工匠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3个研究基地,1人入选江苏省“社科优青”,2人入选江苏高校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4名教师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50余项,10余位教师在教育部和江苏省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聚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科研一体化培养机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通过引培结合、以课提质、以研增质、以赛强质等方式,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面向未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构建全面育人新格局,持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