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学院党委领导,独立设置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前身“思政教科部”于2009年6月成立,2020年7月设立马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思政理论培训、宣讲、社会实践及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是对学院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进行思政课主课堂改革创新,依托省级课题《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学生评价方法研究》,围绕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双高”建设项目探索实践,形成了一主驱动、多轮协同、轨道赋能的“大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在多维育人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构建“一体两翼三化”思政教学新模式
在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产学合作为主线、以专业特色为引领、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在校内创办“一区三廊两馆”(一站式社区、思政文化长廊、党建文化长廊、铁路红色长廊、校史馆、铁路文化教育馆),在校外与20余家铁路特色企业共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成智慧马院,搭建教学案例库、在线示范课程库,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162个,构建起“多轮协同”的思政育人大平台。
为推动思政课主课堂改革创新,学院提出“一体两翼三化”的思政课主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策略,打造以优化教学内容为“主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与创新教学手段为“两翼”,坚持课堂活动模块化、学习过程信息化、考核评价多元化的“三化”思政课主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在此基础上,为深化主课堂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助推“两翼”建设,学院以主题式教学为基础,创设了思政课开题、破题、解题的“三题式”教学法:一是将教学主题细化为问题,将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二是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三是深入剖析和彻底破解问题,展现思政课的逻辑力量和理论魅力。
“轨道赋能”完善“思政+专业”育人体系
学院结合高职轨道交通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强化铁路精神,挖掘思政与专业的深度契合点,通过引入大量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案例、邀请优秀毕业生及模范先锋作经验分享、开展专业实践基地教育等,构建了“以德为重、以技为长”的思政格局,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实践有效结合,实现“轨道赋能”。
在专业课教学中,学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教材、课程教学、课堂管理、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明确思政教学目标,重构体现思政要素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构建以课程思政为重要考核指标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搭建起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融通的桥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坚定职业发展信念、确立崇高理想,全方位构建思政与专业互融共生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基于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专兼职教师制度,组织思政课教师赴研修基地及流动站交流学习。同时,学院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开拓思政学习领域,联合相关企业开展轨道交通方面的文化研究,挖掘与学生专业发展相关的案例,将巴山精神、宝成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带领学生访企拓岗、优秀毕业生聘请回校等,让职业素养提升贯穿教学全过程。
打造“一主多轮、双向融入”思政新格局
学院积极推动思政课在教学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聚焦课内“关键课程”并延伸到课外“实践平台”,组建思政课创新团队并辐射全院,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联动、双向融入的新机制。
同时,学院通过教学内容升级计划打造生动主课堂,研究教材,提炼教材主题,研究学生,提炼成长主题,形成教学结合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搭建起丰富、立体的教学内容框架;从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及虚拟数字化教学空间入手,搭建综合立体的“大思政课”育人大平台,实现主课堂与拓展课堂无缝对接。学院结合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特色,通过实施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助提升计划,一方面,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教学,重构体现思政要素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将专业特色有效融入思政教学,构建起思政教育全生态链,不断提升“大思政课”育人质量。
聚焦新时期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和“大思政”格局建设目标任务,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产学合作为主线、以专业特色为引领、以协同育人为目标,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及虚拟数字化教学空间,搭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大思政课”育人大平台,助力思政教育不断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