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而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赋能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需要“高精尖”科技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该如何主动作为才能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积极发挥基础性作用?
笔者认为,立足当下,职业院校要在产教融合的主线下精准对接产业、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并发挥“金课、金师、金教材”的作用,合理优化教学组织流程。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职业院校创新培养模式,加大培养力度,通过项目推进、技能比赛、劳动教育、强化考证等多样化的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推动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项目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加速器。职业院校要依托以凸显“复合”与“实践”为主要特色的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等项目,带动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养项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培养项目、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服务专业群培养项目、智慧农业专业群培养项目、生物医药专业群培养项目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实施学徒培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核心课程,开发建设高水平教材以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在实施阶段,职业院校应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进一步加大实践能力提高的力度,为企业培养“用得好、成长快”的能工巧匠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培养爱党爱国、具备工匠精神、敬业奉献,且技艺精湛、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提质增效、蓄势赋能。
职业技能比赛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舞台。通过职业技能比赛,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透彻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从而形成“比学习、比技能”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能”的目的。为此,学校应深化“以赛促学”的培养策略,引导学生钻研技能大赛相关项目的技术标准、技术参数、比赛规则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使技能比赛“树旗、导航、定标、催化”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为充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职业院校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要结合所在的行业和区域特点,科学制订符合实际需求的劳动教育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注重学生对劳动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准本专业的劳动属性和劳动指向,强化专业劳动教育和专业劳动发展趋势教育,以专业的劳动实践为主旨,有机融入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教育,强化技能成才的理念,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强化“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证融合”是提升职业院校各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在“1+X”证书的制度下,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他们能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1+X”证书对接产业需求,要在引入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同时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工作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故而,学校要在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学历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细则,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引和指导,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学分转换等方面的重要事项上,要确保制度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实施,让学生在学习和考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