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意义重大。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善用“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入红色基因教育、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锐意创新,在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加强“大思政课”创新
打好课程建设组合拳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从顶层设计入手,打好“大思政课”建设组合拳。首先是强化思政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思政课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保障性措施,形成纲领性文件。其次是做好思政课程融合,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形成课程协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既避免重复,又防止遗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通过课堂、网络、社会实践,实现多渠道教学。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还根据学校自身资源优势,转化成教育教学优势,努力打造出耕读教育精品课程体系,提升育人成效。学院还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优势,加入陕西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联盟,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铸魂育人水平
在“大思政课”教学中,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一是统筹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专职+双岗”相结合,建设一支政治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严格按照要求加强思政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形成以骨干教师为主,多部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师队伍结构,构建校内外协同、跨学科协同、跨界协同的师资育人共同体。
二是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建立“大思政课”资源共享机制、教育培训制度、教学能力帮扶机制等,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建立“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努力建成为跨学科、可持续的思政教学资源交流研讨平台,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能力水平。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还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督导教师思政工作,全校政治思想研究工作蔚然成风。近年来,多名教师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门立项资助。
强化智能+红色教育
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思政课也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兴趣爱好设计课程。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大思政课”教学方面,实现大数据智能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建设,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图片、微视频、3D动态模拟和其他新媒体形式进行课内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生主动认真学习掌握“大思政课”内容的目的。
红色教育是“大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革命史,涌现出无数的革命先烈及动人事迹,是新时代大学生“大思政课”教育鲜明生动的教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是一脉相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把党的光辉历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中,赓续红色基因,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重视“大思政课”实践性
夯实培育新人基础
高校“大思政课”教育工作,不光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培育时代新人。“大思政课”要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彰显时代内涵。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野,开展“后稷文化”系列传承与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贯通耕读教育理念的“正禾”育人工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理论到实践教学的全面深化转型。该工程从大学生必修思政课中梳理出25个教学要点,设置10个育人项目,开展60项主题活动,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正禾”育人工程已经成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陕西省试点建设支撑项目之一,项目实施以来,有2.6万余名学生受益。
未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通过有效举措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知农爱农教育融入涉农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JDSZK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