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红色场馆育人模式对高校传承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提升铸魂育人水平意义重大。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守“红色根脉”,依托行业办学优势,践行校园“行”文化,打造了集“四史六馆”于一体的红色“行”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新时代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助力新时代交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丰富“行”的内涵:紧抓培根铸魂育人主旨,启动红色文化“思想引擎”
一是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学“知行合一”的本质要求,交通人立德精技的工匠精神,“励志力行”校训中志存高远、吃苦耐劳的品格风范和求真务实、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将场馆建设运行作为红色“行”文化理念的完整系统推进,作为学校记载与展示党史、校史、交通发展史及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是以红色“行”为主线,打造党史馆、校史馆、长征精神传承馆、浙江交通馆、刘渊纪念馆、党建引领馆六大主题鲜明、多点支撑、互为补充的展陈馆,挖掘并提炼每个分馆特有的精神内涵、红色基因、榜样力量与时代价值,增强场馆育人的意识形态导引性。
优化“行”的设计:“三地”引领深度体验,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阵地”
一是采用“场馆专题+内容渗透+学研互促”的方式,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新生始业教育第一课、课内实践教学体验课、党团共建活动课,做到红色场馆教育常态化、全员化,打造师生“理论学习的延伸地”。
二是深入萃取“四史六馆”的基因密码,推出“党的百年奋斗足迹”“浙江交通巨变”等系列主题展,创新“宣讲+服务”“宣讲+科普”等红色教育课程,推动红色文化建设纵深发展,打造“红色文化的传播地”。
三是贯彻落实“党建+育人”理念,强化“最美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培育力度,将师生理论研习成果转化为展示成果,拓宽实践教学途径。依托青年思政博士领衔的“青马沙龙”研讨活动,开展以“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为主题的“师生共话微党课”等特色活动和“周三红色主题电影展”等学生社团活动,实现场馆红色文化教育全覆盖,打造“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地”。
汇聚“行”的合力:加深各方主体参与程度,形成红色文化“联动机制”
一是以“全域思政”育人理念为指引,用好三门亭旁、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等学校合作县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合力编制场馆实践教学“资源图谱”。
二是深化“课堂+校园+社会+网络”立体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邀请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专家、抗美援朝老兵、优秀校友等知名专家学者、道德模范与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是结合各个分馆展现、设计不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有机衔接“3+2”分段制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学,深入推进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2年,学校红色“行”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入选浙江省高校红色场馆联盟首批成员。2023年,学校与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推进“行”的创新: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创设红色文化“体验空间”
一是赋能教学资源聚合。通过馆际互动、校校互通,以常态化对外交流学习充实场馆理论资源、优化场馆实践载体,完善以“学道修路”精神品格为统领的“3+X+1”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二是赋能教学方法创新。推进“理论教学+虚实结合+互动体验”数字化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云参观”感受更为鲜活的红色历史。开发“从浙江实践看‘五位一体’”等数字化思政课程和以“中国精神”为主线的“思政精品系列微课”数字化教材,充实数字化红色教学资源矩阵。
三是赋能教学环节拓展。依托智慧思政教室、红色阅览室、红歌亭等立体式教学空间开展“党的二十大知多少”“初心大课堂”等红色教育活动,延伸线上线下的数字思政新链条。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价教学过程与成果,实现对思政课的“问诊把脉”和“反馈提升”,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红色“行”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青年大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价值塑造作用,在“大思政课”格局统筹下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各环节,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让思政教育真正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让青年大学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