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主办方山东港口集团,充分发挥地处青岛海洋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山东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战略,深耕港航物流领域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形成了“以港航物流专业为基础,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支撑”的专业建设格局,成为港航产教融合国企办学先进示范,谱写港航职业教育新篇章。
多元共治,构建院校治理新体系
学院积极推进治理机制、治理能力和治理文化建设,实现校企多方自治、共治与善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坚持战略谋划与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同步、专业布局与港口一体化发展同步、人才培养与港口转型发展同步,强化顶层设计、中层运行和基层创新,建立健全二级学院管理机制,构建向高水平专业群、骨干教师和重大质量工程项目倾斜的人财物动态管理体系。
健全多元融合发展框架。充分发挥国企办学优势,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凝聚治理合力,在产教融合发展机制、科研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
打造国企办学治理新格局。学院立足港航,坚持“理念先行、系统设计、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理念,聚焦诊改,夯实运行机制,打造国企办学港航特色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内外有效衔接、相互促进、高效运转的治理新格局。
聚焦产业,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
学院坚持以“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企业增效”为导向,创建主体协作、要素融合和利益共享的产教融合新机制,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高效能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港产城联动。坚持服务以港促产、以产带城、港产城融合发展,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推进港航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效衔接、同频共振,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支撑。
建立专业联动调整机制。对接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面向蓝色经济和港航产业发展布局专业,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形成了以港口机电、现代航运为核心的“双核多元、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提升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成立全国港口航运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产业学院等,形成规模多样、层级递进的多元合作新局面,激发协同育人动能,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校企共育,锻造港航工匠新名师
加大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引育力度,丰富专任教师企业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形成“固定岗+流动岗”专任教师入站实践锻炼长效机制,推进师资队伍校企共育、双向联动。
着力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菁英工程”和“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凝聚力。学院获批国家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教学团队13个。
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出台《产业导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先后聘任张连钢、皮进军等产业教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开展技术研发、进行工艺改造,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满足专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
以智能思维引领课堂革命、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港航人才。
数字赋能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全方位接入、全天候学习”的教学、学习环境。
新形态教材助力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创新教材形态,强化港航类资源配套丰富、内容先进、知识能力并行,鼓励团队参与新形态教材研发。学院荣获“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部。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成航海和智慧港口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利用大屏交互教学系统、协同虚拟现实系统,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和环境“搬”到实训室,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
立足港航,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坚持产学研结合,在港航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培训服务,服务国家战略。
对接军民融合,打造驻地海军培训基地。通过军队技术人才培训、科技攻关等方式,为驻地部队提供人才培训服务。通过“连钢创新工作室”等各类科研攻关项目,为部队提供技术支持,满足部队的高水平需求。
对接海洋战略,打造港航培训新高地。依托港口安全技能实训基地、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资源,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搭建以港航管理业务培训、港航技能鉴定等为主要支撑的港航培训体系,打造一流港航培训服务品牌。累计培训超10万人次,培训到款额亿元以上。
对接行业发展,牵头制定国家技能标准。学院牵头制定堆场作业机械维修工等15个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获批交通运输行业职业鉴定站,年鉴定能力超过3000人次,为智慧港口提供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