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产业为牵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快速推进,社会新业态逐渐形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适应产业发展的动向和需求。实训基地作为锻炼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硬件依托。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可促进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助力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以下简称“水工专业群”)打造“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教学基地,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为重点培养智慧水利、生态水利等新型水利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探寻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路径
1.建立一体化运行模式,提高基地效益。水工专业群以教学管理团队为载体,以管理制度为保障,建立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以教促产、以产养研、产学互动、研创结合,保障基地有序良好运行,充分提高和发挥基地效益,增强基地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
2.紧跟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面对水利行业转型升级,对接水工专业群的实践教学需求,打造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入实践教学,虚实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加强团队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学校统筹,组建由水利工程学院主管、相关职能部门协管,“双师型”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团队,并通过培训、学习和参与具体项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4.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注重“双创”能力培养。整合实训基地资源,完善学生参与“双创”实践的渠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学生利用“双创”基地进行产品研发、自主创新,培养学生“双创”思维,提高学生“双创”能力。
5.以服务产业为目的,提升服务能力。作为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组成单位,校企共同开发水利行业“1+X”证书标准,面向行业基层开发培训课程,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认证、考核和评价工作,为粤琼两地水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促进水利职工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打造品牌,全面提升实训条件。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了水工专业群的教学环境、软硬件设备以及基地的运行管理水平,获评国家级别实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打造了行业领先的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受益学生2000余名,满足新型水利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利行业职业技能及“1+X”证书考核、培训等需求。
2.水利特色,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建成了具有水利特色的实训教学基地群和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系统开发了水利类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初步形成水利类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化虚拟仿真实训资源优势,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虚实结合创新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中的“三高三难”痛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学生的水利精神,推动水利行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3.融合创新,提升教师水平。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信息化素养得到提升,水工专业群教师全部参与信息化教学,近3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能力比赛获奖19项;授权国家专利15项,获批“基于虚实结合的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等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批省部级科技创新项目5项。
4.“岗课赛证”,提高学生能力。依托实训基地,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有效提升育人水平。近3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25项,获“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1项、银奖7项、铜奖11项。
5.辐射湾区,助力区域发展。校企共同制定了“1+X”大坝安全智能监测等3项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鉴定工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区水利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近几年开展水利职工培训7.6万余人日、闸门运行工等技能鉴定3000余人次,到款额达1524余万元,实现成果转化10项、技术推广20项,完成水利科技服务110项,提升企业效益达1630万元。
今后,学校将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的新动向,紧跟产业发展的新需求,继续加强实训条件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形成更加多元、开放、可持续的联合培养格局和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区域水利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