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设的‘黄河文化与旅游’人文素质课,不仅契合我所学的专业,而且使我对黄河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产生了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自豪感与责任感。”烟台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学生张雪晴说。
除了开设黄河特色通识课程模块,烟台职业学院还积极构建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工作体系,强化区域创新协同、产教融合、成果转化,加强职业人才培养、文化育成,以职教力量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是学校坚持发挥办学优势服务“国之大者”,主动融入和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实践举措之一。
聚焦制造强国战略,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日前,全国智能协作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烟台职业学院召开。共同体由31所本科院校、86所职业院校及106家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汇聚产教资源,持续推进院校与产业深度融合。
牵头建设全国智能协作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的具体路径。2023年,由学校牵头成立的黄渤海新区产教联合体和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双双获批山东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学校成为山东省仅有的牵头两个省级市域联合体高职院校;牵头组建的烟台市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海洋工程、绿色建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工业互联网7个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功落地;与万华化学、中集集团、东方电子等产业链“链主”企业携手共建万华产业学院、海洋工程产业学院、数智碳中和产业学院等10个产业学院,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还紧盯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应用、人工智能等专业,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的专业体系,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目前,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18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和品牌专业群8个、山东省示范特色专业9个。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类专业群第一方阵。
助力乡村振兴,唱响校农结合交响曲。在烟台高新区的绿洲采摘园,建有一个生态农场,里面种有新鲜的桑葚、无花果、草莓、蓝莓等作物,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废弃的盐碱地。烟台职业学院教师于川东依托横向课题,与善行公司、东谭家泊村合作,开展盐碱土壤改良助农项目,建设生态农场,将荒地变肥地,服务生态振兴。“未来,我们还会在生态农场种植的基础上拓展文旅项目,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实现露营、观光等。”于川东说。
生态农场是烟台职业学院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积极探索。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专业、资源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中不断展现新作为——
服务产业振兴,依托学校各级科研平台、技术服务项目,成立科研服务团队,开展新型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果蔬保鲜技术、区域海洋牧场等项目研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服务人才振兴,扶植烟台大樱桃等师生助农销售项目10余项,实现助农增收近1000万元,推动返乡就业学生200余名,带动乡村就业1000余人次。
服务文化振兴,开展美丽乡村墙绘项目,完成73个村庄306面墙的志愿绘制工作,绘墙总面积达到8600余平方米,推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服务社区振兴,学校向莱山区滨海街道东轸社区派驻第一书记,通过强化两委班子建设、丰富党建活动形式、修缮硬化村级道路、升级改造生产厂房、规范村级事务管理等,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获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模式。2023年10月底,烟台职业学院迎来17名跨海而来的马来西亚师生。他们在学校举办的马来西亚“知行烟台”教育交流活动中,走进学校智能控制系学习专业课程,走进奇山所历史文化展示馆等地感受魅力烟台,近距离学习技术技能,也体验着中国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教育交流活动是以学校“中马国际学院”成立为契机举办的。在活动启动仪式上,烟台职业学院中马国际学院正式签约揭牌,学校与马来西亚人力资源部合作,突出“中文+技能”特色,开展“2+1”双学历职业教育联合培养。“中马国际学院”的成立,是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新举措。
近年来,学校国际“朋友圈”不断壮大,在服务中锻造品牌,在实践中创新模式:先后与俄罗斯等4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派、学术交流;作为烟台市一所招收海外留学生的高职院校,累计培养了来自孟加拉国等国家的来华留学生400余人次;与巴基斯坦合作成立“中巴国际学院”,开发了通过巴基斯坦教育部门认证的专业国际化课程5门,被授予“中巴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组织“中文+技能”国际交流项目,荣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