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加快构建全员抓就业、全过程促就业、全方位稳就业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 研制“三类清单”,全力推动全员抓就业
学校围绕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实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帮扶清单。一是研制“责任清单”,做到统筹推进。坚决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及时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挂帅、院系为主、部门协调、全员参与”的多级联动就业工作机制,明确不同阶段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工作职责,并根据专业类型制定访企拓岗实施方案和工作责任清单,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二是研制“任务清单”,做到协同发力。加强工作统筹和分工合作,加快构建学工、招生、宣传等各职能部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督促学工部门强化就业形势分析研判,针对各二级学院不同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督促招生部门结合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计划,推动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工作联动格局。督促宣传部、二级学院持续开展各类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核查工作管理办法》等15项就业服务与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以有效的管理保障高质量就业指导和服务。三是研制“帮扶清单”,做到精准服务。围绕健全就业帮扶体系,建立由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促就业工作团队,逐一摸排经济困难、学业困难、情绪调节困难、就业困难“四困”学生具体情况,通过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就业引导等举措,全面推行“一人一档”“一人一师”“一人一策”帮扶举措,努力确保每一个困难毕业生都能得到有效帮助。坚持就业指导关口前移,在新生入学季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勤学苦练、争做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校期间通过常态化开展模块化就业核心能力培训,鼓励学生对内自我探索、对外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通过毕业季开展求职辅导,引导学生明晰自身情况,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 破解“三类问题”,全力推动全过程促就业
学校聚焦制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和教育引导,确保毕业生“适销对路”。一是在校企合作上发力,精准破解“人才培养适配度不高”问题。依托学校理事会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变化,对招生调控、专业调整、培养改革进行动态优化调整。积极构建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载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轨道交通大型龙头企业共同开发综合实训资源,共同设立23个轨道交通车辆检修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项目和25个试点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一半以上,有力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二是在以赛促练上发力,精准破解“毕业生实践经验不够”问题。坚持“以赛带训促就业”的工作思路,学校每年开展“技能竞赛月活动”,对标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构建国赛、省赛、校赛三级竞赛体系,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2023年“技能竞赛月活动”组织开展了接发列车技能竞赛等52个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赛事,覆盖80%以上在校生,参照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开展赛事评比,有效提升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教育引导上发力,精准破解“就业方向不清”问题。坚持就业指导关口前移,围绕打造新生“生涯第一课”活动品牌,在新生入学季开展就业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工匠精神、争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常态化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教育活动,重点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求职辅导,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努力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成功率。
▶ 打通“三大路径”,全力推动全方位稳就业
学校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切实提升校企协同凝聚力,进一步打通毕业生就业路径。一是打通“校企合作”就业路径,稳固就业基本盘。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南京地铁、苏州地铁等10余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建立“管理一体化、育人一体化、资源一体化、文化一体化”工作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共同开展考核评价,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2023届毕业生中,33.22%为“订单式”培养。二是打通“定向培养”就业路径,提升就业质量。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国铁单位签订“2+1”定向培养合作协议,前两年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第三年经过铁路企业选拔后,赴企业现场开展跟岗实习并完成相应工种的上岗职业资格证考试,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的紧密衔接。2023届毕业生中,859名学生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顺利进入铁路企业工作,占该届毕业生总数的27%。三是打通“校地合作”就业路径,拓宽就业选择空间。深化与学校属地政府部门和毕业生生源地政府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就业帮扶政策、人才引进政策、贷款扶持政策等各类政策宣传活动,以及“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攻坚行动,为学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毕业生就业与区域发展“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