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遵循职业教育特点、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传承工业文化,以思想铸魂、职教融合、环境浸润为切入点,将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工业文化“大观园”、讲好工业文化“大思政”、做好工业文化“大传承”,为新时代工业化建设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
环境浸润 打造工业文化“大观园”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打造“工业文化”的校园生态圈,通过柔性“工业文化”主题文化活动氛围营造和刚性“工业文化”地标景观建设,创建工业文化育人环境,将校园化身为工业文化“大观园”。一方面营造柔性“工业文化”主题文化活动氛围,依托于“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技能竞赛月”“社会实践月”“职业技能交流月”等主题教育月实践活动,内嵌“工业文化”精神内涵,广泛开展工业文化主题展览、校园工业文化路线导游解说和游览、工业遗存摄影展、工业遗存维护行动、科普教育、文创体验、“匠心育人”——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文化主题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刚性“工业文化”地标景观建设,力促文化内涵转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符号,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专业教学基地打造“工业文化宣传阵地”,以校园为展室,以技术博物馆为载体,以分布在校园的飞机、发电机组、抽油机、水泥窑外分解生产线、蒸汽机车、客车车厢、导弹发射架、化工设备、雕塑群9个大型技术与艺术展藏陈列区为全景式呈现元素,形成“一处设施一个景点”校园文化建设布局,深入推进校园自然景观与工业文化内涵的深度耦合,营造人文与技术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氛围。
思想铸魂 讲好工业文化“大思政”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工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紧密连接的关键一环,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双驱动,将工业文化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模式。打造“教育教学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工业文化课程体系。学校提炼工业文化思政资源,将工业精神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校内,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四史’教育”等思政必修课程,开好“劳动观念·劳模精神”“博物馆工业文化”等思政选修课程。校外,系统设计“海尔工业元宇宙生态圈”“蘑菇云——原子弹的技术之旅”等研学实践路线,精心打造“行走的课堂”,把工业文化全方位、情境式、贯通式、浸润式地融入“工业文化+课程”的全过程。构建“校中厂+厂中校”工业文化育人场域。校内,建立“全实境”校内实训基地,推广、优化“校内现代学徒制”试点,以企业真实产品的加工、生产为载体,由企业工程师对学徒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工业文化的滋养。校外,建立“活交替”校外教学基地。将校外教学基地的场所、设备等优质工业文化资源贯穿整个实境教学过程,依托层层递进、环环紧扣、衔接有序、相互协调的实习实训过程链,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内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工业精神传承人。
职教融合 做好工业文化“大传承”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把握工业文化的思想内涵即工业精神,以弘扬工匠精神、践行创新精神、倡导诚信精神和培育企业家精神等为重点,以勇于创新探索的现代企业家和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为支点,持续推动工业文化全方位融入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对工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优化顶层设计,将工业文化内涵有机融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扎实推进实施“卓越工匠”培养计划和“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着力培养学生“匠心”,全力增强学生“匠技”,大力打造“青职”特色“匠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技能大赛等有效路径,将工业文化贯穿于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之中。顶格配置高技能人才队伍,学校将技能大师工作室(特色工作站)作为进一步培育和传承工业精神的重要载体、体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先后建立皮进军技能大师工作室、周勇技能大师工作室、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郭锐技能大师工作室等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其在专业建设带徒传技、科技攻关、成果推广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培育和传承工业精神,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匠技”提升平台,学校以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为双着力点,积极构建富有工业文化特色的“匠技”提升平台。一方面,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推动实训、研发、服务、创业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挖掘工业精神;另一方面,打造全链条式职业竞赛体系,将工业精神实质有机融入相关大赛项目、教科研课题、岗位就业等实践中,评选年度“圆梦青职—技能英才”,着力锻造、磨炼、提升学生“匠技”。(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邢广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