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商务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能量。传统企业商贸产业链的积极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化转型不断深入,数字人才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计划单位,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数智”赋能职业教育,推动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共同育人,致力于培养一批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与数字化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商务技术技能人才。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深化教育改革
发挥智能时代教育的引领与跨越作用,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探索职教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将教育数字化内化为浙商职院系统性变革的核心推力。
一是构建数字化发展新生态。深化提升数字化改革的理念、定位、目标、机制,以“党建+治理+服务”为驱动,构建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工程。将数字技术与专业群数字化改造相融合,“四聚焦、四构建”,大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重塑数字化转型推进“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学校入选浙江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和2022年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全国50所典型院校。
二是深化数字商务课程改革。对标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数字经济与课程体系建设接轨,打造数管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与“三教”改革融合,加深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以钉钉数智管理产业学院为例:大一学年初识企业,走进企业初识数管,开设数管专家讲座,进行企业文化宣导;大二学年认同企业,专业实训开进企业,钉钉导师走入课堂,校钉联合全真实训,助力学生通过考证;大三学年生企牵手,学习场所设在企业,学习内容全真实战,三轮双选互相成就。
三是加强数字服务体系的搭建。全方位实现企业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全面融合,更加有力地推动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与就业。利用大数据平台,把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整合教育资源、企业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等的力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课程内容融合,开发、共编一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前沿性,竞争力强的新时期商务教材。
搭建产教协同平台,精准匹配“校+企”供需链
把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融入行业建专业、融入生产施教学、融入企业搞研发,打造内外联动的发展共同体。
一是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加速人才培养。学校目前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16个,校外实训基地291个。与钉钉(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钉钉数智管理产业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全方位实现企业资源与教学资源的融合,力争持续不断地把产业的新技术、新案例、新实践转化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的内外融通与优势互补,帮助师生更新知识体系,推动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与就业。
二是开发在线调研系统,实现精准培养。学校面向人才输送合作的各类行业协会(学会)开展所属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调研工作,收集样本27家,其中包含国家行业协会(学会)5家、省级行业协会(学会)20家、市级行业协会(学会)2家。对所属专业综合能力、人才需求趋势、专业价值和专业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调研,形成人才培养提质培优合理化建议。
三是促进企业人才互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秀企业导师以实践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熟悉岗位技能要求,使用先进的软硬件工具,跟踪前沿的技术动态;聘请企业数字化人才,参与学校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案例探讨;招聘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跨专业人才,加入新商科教育队伍中,鼓励“双师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前沿、实用的实践操作技术技能。
探索合作新模式,发挥“数智+国际化”融通作用
以国际化为导向的技术技能教育是学校国际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学院加大优化国际发展路径力度,强化国际商务类人才培养。
一是搭建跨时空国际育人平台。作为全国首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质量认证的两所学校之一,学校秉承教育资源共享、育人平台共融、数智效能共通的理念,与美国东北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法国商业研究与行为学院、澳大利亚西澳洲中央技术学院等30多所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组建了中法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尼商学院”、国际职教联盟和海外校友分会。
二是打造国际跨文化交流品牌。学校连续两年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线上交流项目,进一步探索跨语言教学场景创新,加强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和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国际化办学项目的提档升级。“汉语桥”项目全体教师与来自俄罗斯、加纳、越南、津巴布韦、土耳其、也门、蒙古等25个国家的600多名海外营员相聚云端。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直播+录播”“云端体验+互动交流”“主题讲座+拓展练习”等形式为学员搭建起互学互鉴、资源共享、增技赋能的学习平台。
三是完善师资国际化培养渠道。学校每年聘请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学者)来任教、讲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教师三个月以上访学比例、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等多项指标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国际化教学水平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