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向来与地方产业休戚与共,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与淮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淮安高新区”)联手共建服务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性研发检测中心,通过CMA资质认定及CNAS认可,服务企业委托研发,打造科教与思政融合教学实践基地,走出了一条“源于产业、起于项目、成于标准、忠于服务、敢于创新、乐于公益”的校地企精准对接、产学研高度融合之路。
聚焦绿色食品产业强链补链
落实大中小企业融通型载体
2020年,淮安高新区获评江苏省食品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为强化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推动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强链补链,填补全市集成化食品研发及检测机构的空缺,学校与淮安高新区协议共建创新科技平台“食品研发及检测中心”。中心于2021年底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配备液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上百台(套),总值4000余万元;入驻专职研发检测人员25人,硕博占比72%。以“做强绿色食品研发、做实食品质量保障”为目标,自主研发绿色谷物食品、保健酒等特色产品;开放平台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研发检测,入库江苏省科技统筹云平台创新券服务机构,运行一年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政策优惠20余万元。
中心坚持多元融合,在深度挖掘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发布开放基金,广招团队攻克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学术交流,分享科研成果;鼓励科研反哺教学,开展学生创新训练,孵育创业项目;形成“行企遇难题,中心出团队,研发有基金,成果促‘双创’”的良性循环,年发布开放基金10余项,单项资助金额达10万元,与陕西镇坪县签订乡村振兴产业帮扶项目技术开发协议,开发铁皮石斛功能饮料、富硒葛根粉、枸杞系列保健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镇坪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成效。
标准引领深化校地行企合作
研训交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服务企业的一大痛点在于管理体系不兼容、质量标准不一致,学校过硬师资与优质设备无法与企业急需委托的研发和检测项目无缝衔接。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自2021年启动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目前已获食品领域CMA和药品领域CNAS资质,为省属高校中仅有的“双证双领域”加持的单位。国际互认资质这一行业“金标准”成为联结校企的纽带,打通高校资源到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促成绿色食品产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建设。
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集聚和传承,校企合作的终极目标也归于人才培育和共享。中心与江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合作,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聘任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专家学者为特聘导师,联合攻克企业委托项目;聘任本科生为科研助理进行仪器维护和样品检测;接收专科生顶岗实习,负责样品前处理和实验室环境监控;实现了以一个项目为纽带、促成两校共建、达成“研究生专注研发—本科生精通检测—专科生跟岗实训”三级联动的“1+2+3”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
以党建带科建打造实践基地
融思政于科普厚植大国情怀
校地企深度合作更为可贵的是携手育人的情怀和传承文化的使命,策应“绿色食品”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心将“质量强国、食品安全”等理念融入教学内容,打造了教育功能突出、展陈内容丰富、展陈手段多元的“大思政”教学实践基地。
基地占地3200平方米,集数字沙盘影院、VR体验室、开放实验室于一体,可容纳150人实践互动;设置党建专区,彰显龙头企业成就,分享仪器创制的匠心之路;开放实验科普特色专区,设机器人“导游”讲解“食话食说”食品安全知识;开发了“闻香识味”(茶酒香水色谱分析)打卡参观及“仪器揭秘”(退役仪器开箱陈列),还有“指尖舌尖”(烘焙产品)、“手留余香”(药妆产品)、“你点我检”(农残快检)、“眼见为实”(中药显微)、“千里灭虫”(远程虫情监测)等体验项目,培养青年学子严谨求实的质量意识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找准功能定位,攻破合作瓶颈,开发人培模式,研发检测中心业已成为地方高规格高质量高标准的研发检测科普综合性平台,集智聚力推动淮安市乃至苏北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打造了“产业为王,项目是金,标准如薪,思政满怀”的高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