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系列谈
教师改革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卓越人才培养急需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强的高职卓越教师。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团队积极探索高职卓越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强师德、强教学、强科研、强服务”实践,显著提升了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产业发展服务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标准引领:
研制卓越教师能力标准
基于学校、产业、企业、学生对教师能力的多元需求,团队从“四强”维度提升教师的“四能”,提炼了高职卓越教师能力的内涵与量化指标,明确了卓越教师能力构成要素与观测指标,研制了由4个一级能力指标、28个二级能力要素、92个具体能力组成的“四强四能”卓越教师标准,把职业精神传承者、教育教学实施者、关键技术攻关者、产业发展服务者作为卓越教师的培育目标。
团队搭建了由教育部绿色日用化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绿色日用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教学名师工作室等构成的产教科融合平台,校企混编团队依托平台开展研究活动,在实际研究中不断提升“四强四能”。
行动策略:
构筑卓越教师培养路径
依托产教科融合平台,团队实施“六个一”教师培育措施,形成了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精准自我培养“四强四能”的行动路径。
一是植根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依托校企共建的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挖掘产业文化和产业精神等优质思政资源,领悟企业“勤、诚、恒”文化、艰苦创业历程和社会责任感,引导教师养成敬业爱岗、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品德,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二是面向一线教学实施教法改革,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团队名师引领开展课程教法改革,实践了基于产品生产过程的“问题导向”课堂教法改革和基于产品研发的“试错迭代”综合实训教法创新。
三是建好一门产教融合优质课程,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校企混编团队共同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将产业先进元素转化为案例、视频、动画等课程教学资源,让教师在标准研制和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并将校企共研的教学资源反哺企业用于员工培训,实现共研共享的校企合作共同体。
四是做深一个产业技术研究方向,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每位教师聚焦一个产业核心技术方向,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科研素养,产出同行认可和行业尊重的科技成果。近年来,团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教科研项目资助共1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2件,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科技奖,成为学校科研能力最强的团队。
五是培养一支以研育创学生团队,提升教师科技成果应用能力。以教师科研项目为抓手,组建一支由高中低年级组成的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产业技术问题开展创新项目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塑造创新人格。
六是实施一个任职工程师计划,提升教师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瞄准创新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在真刀真枪的企业实际工作中锤炼技术技能,与企业共同成长,提升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机制推动:
激发教师自觉追求卓越
学校出台了《科研与技术服务奖励管理办法》《“教学质量奖”评选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教学能力比赛管理和激励办法》《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系列奖励制度,引导教师自觉追求卓越。实施了实施师德促进计划、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培育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计划、“双师”素质结构教师培养计划等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四强四能”。完善了激励评价制度,打造教师发展平台,构建起“师德第一标准、教学实绩为要、科研质量为基、社会服务水平为重”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营造教师自觉追求卓越的氛围。
团队入选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了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珠江学者2名、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全国石化行业教学名师2名、广东省技术能手1名等卓越教师。
团队建设模式入选了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建设典型案例,团队成员多次应邀在校内外介绍团队建设模式,并被多所兄弟院校借鉴应用,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下一阶段,将以学校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高职教育联盟为窗口,将团队建设模式面向全球交流推广,扩大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