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打造“信息智能+”的鲜明特色,面向电子信息、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福建省主导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的特色产业,担当起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的使命,着力培养服务于产业新体系特别是“数字福建”建设、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入选2021年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等榜单。
优化发展,推进“雁阵型”专业群分级发展体系建设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之路,强化类型定位、产业定位和区域定位,按照“智能终端—智能制造—智能应用—智能服务”的思路一体化布局专业群,实行动态调整和优胜劣汰,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办学品质。2019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项目。其核心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学校相关专业构成优势互补关系,人才培养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的对应关系密切,发挥出集聚效应、育人功能、服务功能。
高水平专业群发挥了领头雁作用,学校构建的“1+2+4”“雁阵型”专业群分级发展体系建设已见成效。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两个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数字建筑、智慧旅游等4个专业群成为“地方离不开”的校级特色专业群。
聚焦能力,构建“三阶七维”“智慧工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学校探索构建了“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岗课赛证”互融相通、“学做用创”能力进阶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区域职教集团与产教联盟,结合校企双元育人实践经验,创设了“三阶七维”的“智慧工匠”多维能力进阶模型。“三阶”包含基础、应用、“智慧+”三级能力进阶过程,“七维”既指包括学习实践、规划设计、跨界融合等在内的七类能力评价维度,又表示能力进阶模型、工单制教学、多级竞赛体系等七种人才培养实施路径与方法。由此形成“基础、应用、智慧+”对应“会学、善做、能创”的循序渐进培养范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赋能进路,在拾级而上的逻辑进阶中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塑造。
学校连续三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高职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全省之首、全国前十。2019—2021年共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1个,其中2019年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取得“一院七金”的成绩。学校还在国家“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奖项17个。
多维融合,通过“实体办学”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
学校积极探索产教技术融合、资源融合、利益融合、制度融合与文化融合等五维度融合,推动实施“共建设→共育人→共办学”递进发展的实体化办学路径,拓宽校企优质资源的联结通道。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构建产教融合“双驱动”发展共同体,以“共同参与学院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探索育人机制、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共同建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社会服务”为基础,形成一套有活力、产教深度融合的“一体两翼、多元保障”运行机制。学校两个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平台+实体”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探索成立“混合制”办学、“双园”办学、购买服务合作办学、共建联盟框架下合作办学等多模式产业学院。
2021年,以“五三二”合作模式成立实体性产教融合的“数字产业学院”,即以深化“产业园与校园、产业链与专业群、企业项目与课程体系、技术业务与实践技能、产业导师与专职教师”五个融合为基础,推动“校内项目跟岗、假期企业顶岗、就业园区推岗”三段递进模式,形成以“两园”(校园+产业园)为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教育链”与“产业链”合作效能。
激发动能,通过“三步并进”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国家战略重点对接、产学研用结合增效、社会培训逐步推进”的“三步并进”思路,是学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是面向平潭综合实验区、红色老区和西部开展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工作。与平潭开展“一乡一品、一乡镇一院系”结对共建;支持闽北闽西和革命老区,近三年派出十多名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并与地方签署县校战略合作协议。二是服务“一带一路”,加强国(境)外交流。致力打造职教国际化品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传播和师生交流等,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职教,推动了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学校入选第二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获批2020年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援外项目;连续两年获得中泰职业教育合作突出贡献奖。
学校还充分发挥对台交流“先行校”优势,搭建了“人员交流、资源引入、项目共创、文体共享、扶贫共建”两岸合作与交流的立体架构,做好“融”“通”文章,并启动招收台湾学生工作。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 江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