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正文

当劳动教育走入数字时代——浙江宁海职教中心以“劳动云社区”平台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

作者:王建科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2-05-05


浙江省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宁海职教中心)一直十分重视劳动教育,自1995年开始实行值勤班制度以来,学校没有聘过清洁工,校园卫生打扫、保洁和绿化等日常性生活劳动全由学生负责。学校还在校园内创设了学生生活服务劳动基地和农艺园劳动基地,将劳动教育生活化、日常化、基地化。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校发现传统劳动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劳动服务项目难以凸显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中职劳动教育特色,劳动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专业需求;任务式的劳动导致学生难以自主选择劳动项目,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单向度、广场式的劳动价值传播方式,导致“热爱劳动”难以成为学生的自觉意愿;劳动教育反馈评价的时效性、激励性、引领性不足,劳动难以促成学生自我发展等。为此,学校尝试创新劳动教育载体,开发了“劳动云社区”平台和377门劳动微课程资源,建成63个企业、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探索劳动教育新途径,构建有中职特色的劳动服务机制,希望能凸显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劳动深入人心,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

“劳动云社区”

数字化场景凸显中职特色

2015年,学校投入233万元开发了“劳动云社区”平台,平台包含劳动实践云场景、劳动文化云场景、劳动评价云场景等三大云场景共9个板块。

劳动实践云场景提供项目自主选择、项目化学习、成果发布等服务。这一云场景突破了供需双方的物理时空限制,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供需双方劳动项目发布与接收、团队选择与服务的“双向自主”;数字化平台使劳动实践“学思践悟”各个环节线上线下混合进行,突破劳动教育时空限制,打破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界限,真正发挥劳动育人价值。

劳动文化云场景提供劳动社交、劳动历史和艺术展示等服务。这一云场景突破了劳动文化的单向传播方式,借助数字化平台使劳动团队与“劳动云社区”其他圈内人士随时随地进行劳动文化交流和价值交换,“社群式”文化传播促发劳动育人价值最大化。

劳动评价云场景提供劳动整体状态数字化显示、劳动积分记录、点赞式评价等服务。这一云场景突破了劳动评价的单一性与时效性,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形成情况,及时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

劳动项目“O2O”

自主竞领给学生选择权

借助“劳动云社区”平台,学校构建了校、企、社和家庭四级联动的劳动教育联合体。目前学校有283个劳动团队在平台进行了实名注册登记,详细展示各个劳动团队的名称、成员姓名、团队口号、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参加技能大赛经历及所获等级证书等内容,为劳动需求方提供参考。同时,63家企业、14个乡镇、23个社区也在平台实名注册,劳动服务需求覆盖所有专业,丰富的劳动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专业需求。

学校构建线上“动态发布、自主竞领”的“O2O”劳动项目自主选择机制,企业、社区利用“劳动云超市”不定期动态发布服务型、生产型劳动实践服务项目,劳动团队根据专业、兴趣、特长等“线上自主竞领”,项目供给方根据团队实际情况最终选择服务团队。“线上自主竞领”充分激发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大大激活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针对“生产型劳动”实践项目,系统设定突出“专业导向”,项目供给方根据服务团队提供的专业学习背景以及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材料确定项目服务团队。“专业导向”避免了学生项目选择的盲目性,确保了项目服务质量。

劳动“社交圈”

唤醒学生内心的自觉

学校在云平台上搭建劳动学习圈,实现劳动课程学习的创生和交互。劳动需求方通过“劳动加油站”发布项目化劳动微课程,供学生劳动实践前学习。劳动实践结束后,劳动团队将自己的劳动实践经验总结制作成“微课程”,上传至“劳动加油站”,供其他劳动团队学习。“社交式”学习汇聚集体智慧,实现了知识创生和个性化学习,参与劳动学习的学生既是劳动经验和智慧的“学习者”也是“生产者”。

学校还在云平台上建立了劳动实践成果分享圈。劳动团队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劳动实践过程和劳动实践感悟,上传至平台,圈内人士进行点赞、评论与分享。学校遴选优秀劳动实践成果至“劳动云剧场”,学生观摩同伴们的创新劳动成果,用艺术演绎劳动之美、致敬劳动者,激发学生劳动实践内生动力。

学校构筑劳动文化互动圈,创建线上“劳动历史馆”反哺线下,让学生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获得海量劳动教育资源。学生云游“劳动历史馆”,学习劳动名人的先进事迹,领悟劳动者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潜移默化渗透到心中。同时,劳动团队把每一次的劳动实践成果和感悟通过“劳动云茶馆”进行发布,圈内人士进行回复、评论与点赞。线下联合企业、社区举办“劳动文化周”,向社会各界宣传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体进行表彰,举行“金牌劳动志愿者”授星仪式。每年评选“最具创新力劳动团队”“最辛勤劳动团队”“最团结劳动团队”各3个,“劳动达人”20名,校内外“优秀劳动导师”各5名,五星级“金牌劳动志愿者”入选“劳动历史馆”。

劳动“云评价”

促成劳动教育“人本化”

劳动实践结束后,劳动团队从“安全、质量、创新、效率、流程、协作、工具爱护、环保”8个维度填写劳动质量自我评价表上传至平台,并围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强体、以劳创新”开展劳动实践“思悟”评价上传平台。“劳动实践360度”评价,既有对劳动教育单独的评价,也有对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的评价,实现“五育”融合的评价标准。

学校建成“劳动云银行”,在“创新成果导向式”评价中引导创新性劳动并增强成就感。服务需求方根据劳动团队的劳动实践表现进行线上认证评估,突出劳动评价的“成果创新导向”。根据劳动成果创新性,认证评估分“创造性完成、高质量完成、圆满完成、完成、基本完成”5个等级,每个等级赋予一定分值权重。劳动实践结束后,劳动团队都会获得一定劳动积分,所得劳动积分作为德育学分和劳动课程学分存入“劳动云银行”,并进行动态排名。同时,学校遴选一部分优秀劳动作品在“劳动云展台”进行展示。“成果创新导向式”评价激发了劳动团队进行劳动工具改造、工艺优化及产品创新等创新热情。

学校通过发布“劳动云指数”,大数据分析精准评估凝聚“劳动光荣”共识并增强荣誉感。“劳动云指数”是一个引导指数,以直观图表方式,反映学校的劳动服务整体状况,通过指数发布提升师生对全校开展劳动服务情况的知晓率和关注度;“劳动云指数”也是一个压力指数,通过指数发布,全校知晓各个班级、各个劳动团队的劳动实践情况;“劳动云指数”更是一个预警指数,随时提醒全校师生和劳动管理部门不忘初心,持续做好劳动服务工作。

通过“劳动云平台”的搭建,学校劳动教育方式实现了从“号令驱动”向“行为自觉”转变,劳动教育资源获得从单一支持到自我演化的社会劳动圈转变,探索了“线上+线下”的全新劳动实践方式,实现了劳动教育范式的现代转换,“劳动云指数”等数字技术应用创新了劳动评价方式和途径。

(作者系浙江省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