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培养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在现行中职3年、高职3年、本科4年等基本学制的基础上,采用贯通、衔接的方式,适度延长学制的一种培养路径。随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提出要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各地开展贯通培养试点积极性高涨,出现了“3+2”“3+3”“3+4”“2+3+2”“5+2”等不同学制衔接模式。
以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由于当前ICT产业的高速发展对岗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且具备良好背景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但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ICT综合技能培养需要长期积累,短时间内无法完成,这就需要开展长学制贯通培养探索。尤其对于重庆市等中西部地区来说,ICT贯通培养起步晚,与数字经济发展不太匹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ICT专业人才贯通培养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由于涉及到多个层级学校,管理协调、沟通难度较高,如果不同学段的衔接没有从整体上制定相应措施就无法保障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中高本衔接的核心在于课程衔接,由于受各学段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差异所限,学生很难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衔接。
面对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目标,以及上述高素质技术复合型ICT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新挑战,笔者所在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联合万盛职教中心(中职阶段)、长江师范学院(本科阶段),探索开展了基于长学制的“3+2+2”中高本贯通培养改革实践,逐渐走出一条ICT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径。
创新机制,促进多方协作高效联动
为更好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万盛经开区、学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华为四方合作,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科研院所指导、企业参与”的政行校企联动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和分工,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等。其中,万盛经开区作为协调组织单位,引导鼓励各方积极参与;西部分院提供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和预测,引领万盛产业转型升级;华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协助万盛ICT产业落地与发展;学校负责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夯实万盛ICT产业人才基础和技术创新。
同时,学校联合长江师范学院开展两年专升本协同育人、联合培养。按照“5年一体化贯通分段培养”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双方共同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构建课程计划,组建教学团队,协调教师、实验室、实训等资源配置,加强过程考核与管理,确保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衔接贯通,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一体化分段培养,确保高职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
此外,学校与华为在“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互享资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的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下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管理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重电—华为ICT学院,共同建设产学研用实训室,联合创新实验室、技术应用研发中心以及产业数据平台,并且华为还以技术引领为主,提供最新的技术资料、行业案例资源和师资培养、职业素养文化课程,全程参与中高本ICT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全过程。
重构体系,实现中高本一体化课程设计
面对ICT融合发展并深度嵌入到传统行业,急需大量技术复合型人才的趋势,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分析、归纳各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特征,分解出通用基础能力、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按照“岗证课”一体化设计思路,融入行业资格认证和“1+X”认证标准,设置公共基础平台+专业群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公共拓展模块,构建了“2平台+3模块”ICT专业群课程体系。
同时,在此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下的不同培养阶段,依据通信职业相关证书及其初中高三级标准,如职业资格证书、“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相应确定不同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并进行相应衔接设计,初步形成ICT领域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技能和知识的有效衔接。
共建共享,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一是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投入6000余万元在学校建成由华为在网商用设备构建的国内第一个“重电—华为ICT实训基地”、华为“5G+行业应用基地”以及涵盖国内首个5G核心网、承载网、5G基站、5G+行业应用于一体的端到端“通信全网综合实训基地”。同时,紧密对接万盛产业布局,由学校指导万盛职教中心建成涵盖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三个方向的ICT专业实训培训基地,包含数据网组建等6个实训室,推动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效融合。此外,学校还牵头成立“重电—华为ICT产业链校企联盟”,与华为产业链上的30多家优质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每年安排师生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实习。
二是打造线上实训基地。学校联合华为等共同开发了产教融合云实训平台,利用私有云对学校内部的服务器等硬件资源进行虚拟化,利用公有云向学生及培训学员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资源、工程实践案例和线上实训环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准画像,实现实训设备的远程共享,确保所有学段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线自主选择学习以及远程操作后台真实设备,打破了ICT行业的教学瓶颈,以教学科研智能化、管理数据可视化、产业资源集成化助力ICT应用型人才培养。
加强考核,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对后续培养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各学段学习目标的达成。
为此,学校一是建章立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建立教学质量、实习实训等督查管理办法,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段培养目标确定考核标准,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特别是针对中高本需要衔接专业课程,建立教学、教师、教法的阶段性考核办法。
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评价科学性和精准性。实施企业第三方考核体系,形成与产业高度融合、与岗位能力高度匹配、与企业直接对接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标准和体系。比如在产教融合云平台,通过绘制岗位能力画像和学生学习能力画像,输出学生学习提升建议、就业岗位推荐,助力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主动调整学习进度和目标。
(作者单位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