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深度贫困乡镇21个、深度贫困村264个、贫困村77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383万户23.7444万人;2014年至2019年累计减贫4.806万户20.1998万人,退出深度贫困村100个、贫困村68个。目前尚有164个深度贫困村、9个贫困村未退出,1.0323万户3.5446万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已降至5%。
全县现有学校(幼儿园)555所,其中:幼儿园317所,义务教育段学校230所(小学198所、初中32所),普通高中4所,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盲人学校1所。现有教师18426人,其中:幼儿园3363人、小学8307人、初中4462人、高中1755人、中职436人、特教103人。现有学生(幼儿)308108名,其中:学前82822名、小学150916名、初中41488名、普通高中19435名、中职学校12969名、特教、盲校478名。其中县域内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共78582名(已脱贫66336名、未脱贫12246名)。
图片来自莎车县人民政府网站
教育脱贫攻坚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
1.坚持高位推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大力帮扶、精准控辍”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和“双线八包”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考核问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
2.创新工作思路,多措并举“控辍”。一是依法控辍。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强家长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组建莎车县通过诉讼程序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益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严厉打击阻碍入学、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强化劝返和教育转化工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管理控辍。聚焦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重点因素,规范学籍管理,抓好转出转入环节,杜绝因管理不善引发学生辍学。扎实开展0-18岁“学户册”普查工作,确保每名适龄儿童少年去向清、情况明。常态化抓好学生每日到校监测预警工作,严格落实学生到校报告、请销假及无故未到向属地政府报备制度,依托自主开发的学生到校率统计系统,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到校情况,做到层层衔接,避免漏管失控。三是情感控辍。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取得进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严禁教师歧视、体罚学生,使“在校生留得住,辍学的学生劝得回”,坚决杜绝因厌学而引发的辍学现象。四是安全控辍。持续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通过家长会、教师入户走访等活动,摸清学生家庭情况,坚决杜绝未满16周岁的儿童少年脱离监护单独生活,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安全。五是关爱控辍。严格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确保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适当放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条件。对确实不能到校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度智力残疾(重病)儿童少年,由乡镇(街道办、管委会)卫生院或村医疗人员、学校教师等联合组织开展送教送医上门服务。对失去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依托原有特殊教育学校,新成立托养照料中心,对失能儿童少年进行统一安置照顾。
3.坚持靶向发力,精准解决疑难杂症。一是精准掌握适龄学生就读情况。每学年初将0-18周岁户籍信息与在校学生信息进行比对,精准掌握县内适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联合公安、各乡镇,依托《新疆公安大数据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核实莎车籍适龄学生异地就学情况。积极与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及内地省市教育部门对接,对疑似失学辍学情况进行逐一核查,依据核查结果建立“一人一档”,实施动态管理,异动跟踪,确切掌握莎车籍适龄儿童少年在疆内、疆外就读详细情况。二是扎实推进户籍信息纠错工作。逐一梳理,分类建立在校学生问题户籍人员信息台账,组织教师入户采集佐证材料并推送至相关部门,经审核无疑后更正学生户籍信息。三是加强技术应运,实施动态监管。自行研发“莎车县到校率统计系统”进行动态监测,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倒逼学校落实每日学生到校点名、倒逼学校严格履行学生请销假、倒逼学校严格落实无故不到校教师家访、倒逼乡镇政府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破解了以往控辍保学工作逐级执行难、人工汇总数据不精准、数据不连贯等难题。同时,实施“特校+普校+医院”协同上门服务模式,依托自行研发的“精准送教 APP系统”,实现动态定位跟踪和场景展现,规范送教上门工作,强化送教送医落地见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兜底作用
1.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一是加强基本建设。积极申报实施自治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建设项目,加大县财政、上海市援疆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推动现有2所职业学校全面达到国家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二是按需设置专业。坚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为引导,坚持就业第一的原则,围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设置专业,持续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2.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法和激励政策,鼓励与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推广“引校进企”“引企进校”等联合办学模式,主动与企业对接,推行“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业、企业、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大力培育工匠精神。针对市场需求,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汽车维修、美容美发等专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依托“沪喀职业联盟”,创新办学方式,激发学校积极主动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积极与高职院校衔接,提高直升专学生数量,积极争取试点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本科贯通培养。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对城乡劳动力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进城务工人员、一线职工和新型农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健全职业培训层次设置,完善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畅通技能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
4.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成立县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推进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全面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等职责,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需求提高投入比例,发挥好援疆资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全面凝聚各方力量,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补充教师。2017年至2019年,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4个招聘专班,常态化赴内地高校进行招聘活动,严把教师入口关,三年累计招聘教师8000余名。利用国家和自治区对南疆地区的倾斜政策,增加免费师范生的分配和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数量。建立健全不胜任教师退出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存量教师调整优化。通过公开透明的教师调配,盘活教育一盘棋。二是强化教师培训。依托上海援疆教育资源,结合国培、区培等平台,年培训教师1.5余万人次,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通过老带新、城带乡,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覆盖、无死角。四是加强关心关爱。加大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做好支教干部、挂职校(园)长、大学实习生的安置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委联合印发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协助做好两批90名上海援疆教师的服务管理工作。五是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通过遴选招考、新建学校教师补充等方式,调配乡镇优秀教师到县城学校及县城周边乡镇学校工作,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实施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四)积极抓好推普脱贫工作
1.坚持精准聚焦,精准发力。聚焦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人口、18-45青壮年农牧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三个群体,注重发挥党委、政府主体作用,进一步压实党委、政府相关相关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具体责任,强化措施,合力推进推普脱贫攻坚。一是强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巩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覆盖成果,确保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人口具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和应用能力。二是巩固学前幼儿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成果,把幼儿国家通用语言听说能力学习训练渗透到保教全过程,贯穿到一日活动各方面各环节,持续开展幼儿听说能力测试,打好“幼小衔接”基础。三是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研究、学教科研指导和信息技术应用,持续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运用好质量监测结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大力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一是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规范标准纳入学校(幼儿园)书记、校(园)长综合培训和教师业务培训及日常管理,坚持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促进,强化书记、校(园)长、教师和学生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二是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建设。大力举办普通话推广活动,根据《莎车县学校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开展中小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校建设。三是采取国语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寓教于乐方式,加大对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和运用表达能力培训,巩固和消化课堂学习内容,提高国语教学效果,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3.严把教师语言关。一是严格落实教师资格认定普通话达标要求,把好教师入口关,将普通话达标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硬性条件。二是大力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通过脱产培训、远程自学、校本研修、帮扶结对等方式,确保现任教师普通话达标,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具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三是加大普通话测试宣传力度,依托普通话测试站优势,鼓励有测试需求的人员积极参加普通话测试。
4.积极发挥各方面力量。一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横幅等多种渠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加大推普脱贫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对于促进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增强发展“软实力”的重大意义。二是发挥学校对社会和家庭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普通话推广与扶贫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相结合,努力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从校园向社会延伸,探索多种方式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国家通用语言学习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形成人人学普通话、家家户户用普通话的浓厚氛围。
5.积极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每年9月第三周全国推普周契机,不断创新活动内容、载体和组织方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活动、发放富有特色的推普脱贫活动宣传材料等形式多样的推普脱贫活动,大力宣传推普脱贫攻坚工作,扩大推普周在基层、农村和行业系统的影响力,增强推普脱贫活动的宣传效果,营造好推普脱贫工作的宣传和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各民族干部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意识。
6.加强对口地区语言文字工作支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关于做好推普脱贫攻坚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新教厅办〔2019〕2号)精神,推进落实推普脱贫攻坚对口支援机制,将推普脱贫攻坚列入援疆工作内容。二是积极与对口支援省市上海市的沟通联系,加强资源共享,形成推普帮扶合力,加强教师、干部、青壮年农牧民等群体的学习培训。
(五)实施好营养改善计划
一是每学年开学后精准统计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和学生,确保项目资金预算精准。二是每学年报县人民政府同意,县政府采购中心审批,统一采购学校所需的食材。三是定期对营养改善计划享受学生、资金使用、实施情况等进行公示。四是通过融媒体、校园宣传栏、家长会、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广泛宣传营养改善计划政策。五是利用学校后勤岗位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县就业领导小组牵头,扶贫办、教育局、各学校和乡镇紧密协作,将符合条件的25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于学校部分后勤岗位,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六是促进贫困户种植、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教育局每年或每学期开学前一个月,对学校食堂食材需求进行统计。针对农副产品企业小、散、弱,本地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不强的情况,莎车县组建农副产品消费扶贫服务中心,组织有能力、有实业的中标企业积极主动收购莎车县本地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重点收购贫困户的农副产品),为贫困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建立从生产、收购、储存、深加工到销售的一条特色扶贫农副产品产业链,推进农副产品订单式发展。
(六)精准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
坚持把学生资助作为教育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让家庭经济困难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使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
1.强化组织领导。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相关成员单位扶贫工作联动机制,建立扶贫工作联系会议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扶贫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学生资助工作落实。
2.健全资助体系。全面梳理各学段教育资助政策,健全完善从学前到高校的资助体系建设,在规范落实好党中央和自治区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全覆盖资助政策的同时,针对县域内普通高校资助政策的不足,出台普通高校和中高职贫困学生资助政策。2019年统筹3129.9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593名。
3.加强机构建设。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办公室,配备专职资助管理人员7名,负责全县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建立资助管理人员备案制度,确保学校资助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学校、幼儿园共配备资助管理员142名。
4.改进资助工作程序。将原以学生申请为主的“自下而上”资助程序,改进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资助程序,教育局、扶贫办、审计局等多部门协同,县乡村层层审核把关,确保精准资助、不漏一人。
5.用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代偿政策。自治区财政分3年为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大学生代偿学费,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为128名大学生干部、教师代偿第一年学费78.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