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学校开展科技探究课。本报记者 周洪松 摄
落实 落实 再落实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特别报道
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投入65.5亿元资助228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基础建设,投入49亿元新建、改扩建1653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脱贫优势,让贫困家庭孩子学到一门技术,脱贫一户,带动一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河北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多、脱贫攻坚任务重。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既是我们的‘突破项目’,更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杨勇表示。近年来,河北省教育厅始终将教育扶贫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将教育扶贫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多措并举、多策并施,努力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困失学,让每一名农村孩子都能接受优质教育,筑牢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闸门。
资助兜底线,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去年5月,家住河北平山县宅北乡百草坪的初中学生刘艳梅,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小艳梅不忍母亲操劳,提出不想上学了,打算外出去打工。得知消息,西柏坡学区负责人李军专程登门做工作。他耐心地给小艳梅算账:国家、省、市一级级资助,上学不用掏钱,每年还有1600元的生活补助,上学路费实报实销。“西柏坡教育慈善基金会还为你联系了资助,初中每学期600元,高中每年2400元,大学4000元。”一席话打消了孩子的顾虑,小艳梅留在了学校,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三名。
仅2018年,平山县就一共发放1064万元助学金,惠及15186人次。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共计708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120人次,实现了学生资助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另外,平山县还实施了县内高中免学费、免课本费政策,去年投入879万元,基本实现了“县内上学不花钱”。
这是河北省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兜底线”的缩影。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河北省教育厅向社会民众公开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今,河北省已经在全省形成了覆盖学前到研究生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杨勇介绍,今年,河北省在实现各阶段教育贫困生资助全覆盖的基础上,从秋季学期开始,省内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的非寄宿生将领到生活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同时,全省103个县(市、区)的农村小学生都将吃上免费营养餐。
另外,为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河北省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辍学学生行政督促复学机制、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县(市、区)长、县(市、区)教育局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班主任)等“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落到实处。“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化帮扶政策,因地、因家、因人施策,避免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因远、因厌学、因缺少关爱而辍学。”杨勇说。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北省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巩固率达到了97.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强校强师资,农村娃在家门口上好学
初冬时节,平均海拔1500多米的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太行深山的寒风乍起,但也挡不住村民心中的满足与喜悦。
“村里有了小学后更有活泛气儿,孩子们也不用翻山越岭去上学了。”村里的老人对村小的变迁很是高兴。
20多年前,由于适龄儿童减少,原有的骆驼湾村小学被撤并,村里孩子们只能去4公里外的龙泉关镇招提寺中心小学上学,辛苦不说,孩子们的午饭、接送都是难题。2013年,骆驼湾小学恢复建设,孩子们当年就搬进了新校园。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教育发展的“神经末梢”。2013年以来,阜平县坚持低龄段学生尽量恢复教学点,实现就近入学;高龄段学生适当集中,新建寄宿制学校。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70余所小规模学校改造提升任务,全县共有32所寄宿制学校,实现了四至九年级学生寄宿就读全覆盖。
近年来,河北省着力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2019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5亿元、校舍安全保障机制资金14.6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乡村中小学校。
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河北省瞄准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不断补齐乡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在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倾斜。2014年以来,全省共投入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262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026万平方米,累计购置生活设施、课桌凳、计算机和教学仪器设备2891万台(件、套),采购仪器设备价值67.7亿元。
硬件基础夯实了,但农村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等又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