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全国职业院校学情调查报告发布 多数学生学习心理积极乐观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0-09-16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培养优质人才。

针对职业院校扩招后生源多元化的状况,系统开展学生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深入调研,准确了解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差异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有助于职业院校充分挖掘不同生源特长潜质,实施扬长补短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确保“教好”“学好”“管好”,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此,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制调查问卷,在多次试测的基础上,借助全国职业教育调研联盟,在2020年4月至5月开展了首次全国职业院校学情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根据职业教育学段划分情况,考虑职业院校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中、高等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借鉴国内外相关模型,结合职业院校实际,针对中、高职学生自主研发两套调查问卷。经过多轮预试,所有调查工具各项量化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调查根据职业院校的不同类型、层次和发展水平及区域分布、在校生规模等因素进行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425所中职校和203所高职校的173671名二年级学生(含72438名中职学生,101233名高职学生),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侧重了解提质培优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二、调查主要发现

调查发现,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后,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导下,以及就业竞争的压力下,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状况和学校教育环境明显改善,但也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

(一)学生学习投入:心理投入较好,行为、认知、时间投入有待增进。

学生学习投入包括学习心理、学习认知、学习行为、学习时间等方面的投入。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学习心理积极乐观,学习动力较强,学习行为规范但积极主动性不足,能够反思改进学习但深层认知相对不足,课内外学习时间安排欠合理。

1.多数学生学习心理积极乐观,约半数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良好的学习心理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学习心理,90.2%的中职学生和92.2%的高职学生表示“想学习更多东西使自己更好成长”,75.6%的中职学生和77.3%的高职学生表示“对学习感到快乐”。大部分中职学生(90.1%)和高职学生(92.2%)具有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习动力。一半左右学生认为学习压力不大,54%的中职学生和44.3%的高职学生认为学习压力为中等及以下水平。学生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就业,68.6%的中职学生和84.5%的高职学生认为就业压力高于中等水平。

2.多数学生具有规范的学习行为,课内外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规范良好的学习行为是决定学生学习品质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能够规范自身学习行为,在不逃课、不抄袭作业、上课不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按时完成作业等方面,中职学生日常表现良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4%、91.8%、91.1%、84.2%,高职学生相应的比例分别为94.4%、93.6%、92%、86.8%。尽管学生在学习行为规范方面总体表现较好,但仍存在积极主动性不足问题。例如,在课内学习方面,只有45.1%的中职学生和47.7%的高职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只有48.9%的中职学生和55.8%的高职学生课上积极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在课外学习方面,只有31.3%的中职学生和42.3%的高职学生积极地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学习,只有43.7%的中职学生和41%的高职学生积极地去实训场所练习。

3.多数学生能反思并改进学习,深层认知相对不足。学习认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加工方式,反映的是学生理解复杂概念或掌握较高难度技能所要付出的必要努力,良好的认知策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能有效运用元认知策略,60.1%的中职学生和66.2%的高职学生反映能够积极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过程。但学生深层认知相对不足,只有部分学生能有效运用深层认知策略。例如,在学习时能够综合不同课程视角、包容不同观点、整合不同来源信息的中职学生分别占46.3%、51.1%、48.2%,高职学生则分别占53.2%、59.9%、57.6%。

4.学生实践性课程学习时间不足,一些学生课外自学、加练时间不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时间投入可作为学生努力程度的测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实践性课程学习时间不足,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中、高职学生平均每周上课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20、21个小时,其中平均每周上实习实训课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7和6个小时,低于国家规定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的要求。一些学生课外自学、加练时间不长,约60%的中、高职学生每周课外自学、加练时间均不超过10个小时。从未进行过任何课外自学、加练的中职学生分别占4%和7%,高职学生分别占1.8%和4.9%。

5.不同学段、性别、层次、区域学生学习投入差异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中、高职学生总体学习投入水平都不高,处在“及格线”上下。学生学习投入水平在不同学段间存在差异,中职学生总体学习投入水平明显低于高职学生,得分率依次为58.3%、61%。中职学生学习投入各维度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职学生,两者得分率最高的为学习心理投入,其次为学习认知投入,最低的是学习行为(包括课内外学习行为)投入(见图1)。学生学习投入水平在不同性别、层次、区域间存在差异。中职学生中,男生总体学习投入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得分率依次为59%、57.3%;国家级示范校学生总体学习投入水平明显高于省级示范校和普通校,省级示范校明显高于普通校,三者得分率依次为62.67%、59.33%、54.67%;东部学生总体学习投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中部明显高于西部,三者得分率依次为60%、57.67%、57%(见图2)。高职学生中,男生总体学习投入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得分率依次为62.33%、59.33%;“双高”校学生总体学习投入水平明显低于非“双高”校,得分率依次为60.33%、61.33%;东、中部学生总体学习投入水平明显高于西部,三者得分率依次为61.67%、61.67%、60%(见图3)。

(二)学校教育环境:人际关系良好,部分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支持系统有待改进。

学校教育环境包括人际关系、课程教学、学习支持等方面。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良好,课程内容较合理但部分教学方式待改进,学习、生活支持多元化但部分措施需加大指导力度。

1.多数学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良好。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环境中最基本的关系,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中职学生(70.6%)和高职学生(73.8%)与同学的关系良好。中职学生中,71.5%的女生与同学关系良好,高出男生1.7个百分点;高职学生中,男生相应的比例为74.4%,高出女生1.4个百分点。多数中职学生(61.9%)和高职学生(65.6%)与任课教师的关系良好。中职学生中,62.6%的女生与任课教师关系良好,高出男生1.3个百分点;高职学生中,男生相应的比例为66.7%,高出女生2.4个百分点。多数中职学生(66.4%)和高职学生(67.3%)与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关系良好。中职学生中,66.7%的女生与班主任或辅导员关系良好,高出男生0.5个百分点;高职学生中,男生相应的比例为68.9%,高出女生3.5个百分点。

2.课程内容安排较合理,部分课程教学方式有待改进。课程是为学生发展提供的最直接的教育空间,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中、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现了基础性、职业性与综合性,76.3%的中职学生和75.8%的高职学生认为课程注重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74.4%的中职学生和76.7%的高职学生认为课程注重以职业为导向,81.9%的中职学生和83.9%的高职学生认为课程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中、高职学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体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82.2%的中职学生和86.6%的高职学生认为课程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81.4%的中职学生和86%的高职学生认为课程注重运用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并运用于新的情境。部分课程教学方式有待改进,30.9%的中职学生和29.8%的高职学生指出公共基础课程以老师讲授为主,21.7%的中职学生和26.5%的高职学生反映公共基础课程全是合班上大课;15.7%的中职学生和15.1%的高职学生指出专业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很少动手操作,19.4%的中职学生和11.7%的高职学生反映专业课程全是合班上大课。

3.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在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上有待加大支持力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支持会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中、高职学生评价学校注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生活支持,部分学生评价学校在有些方面的支持力度还不足,31.2%的中职学生和25.9%的高职学生评价学校没有经常邀请或聘请专家、劳模、企业技术人员给学生指导,25.7%的中职学生和24.2%的高职学生评价学校没有很好地注重帮助学生应对人际关系。

(三)学生学习反馈:教学满意度较高,部分学生通用能力收获有待提高。

学生学习反馈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收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方面。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教师教学满意度较高,在道德、知识、技能学习上收获较大,在通用能力发展上收获相对不足。

1.多数学生的教师教学满意度较高。学生的教师教学满意度反映的是在接受教师教育教学服务过程中,对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经历和结果的判断与看法,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投入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中职学生(55.7%)和高职学生(59.4%)的教师教学满意度较高。不同层次、区域院校中满意度较高的学生占比不同。中职国家级示范校中,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较高的学生占63.6%,比省级示范校和普通校分别高出4.4、15.6个百分点;东部中职院校相应的学生比例为60.2%,比中、西部院校分别高出3.7、10.4个百分点。高职“双高”校中,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较高的学生占比为60.3%,比非“双高”校高出1.5个百分点;东部高职院校相应的学生比例为58.9%,比中部院校低出3个百分点,比西部院校高出2.1个百分点。

2.多数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学习上收获较大,在通用能力发展上收获相对不足。学生的学习收获水平反映了,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所付出的个体学习投入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层面收获较大。中职学生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方面获得较大提高或极大提高的比例分别为75.4%、79.7%,高职学生相应的比例分别为82.5%、84%。在拓展的知识领域、深厚的专业知识方面,中职学生认为获得较大提高或极大提高的比例分别为77.1%、75%,高职学生相应的比例分别为83.6%、80.1%。74.6%的中职学生和80%的高职学生认为在熟练的操作技能上获得较大提高或极大提高。学生在通用能力发展上收获相对不足,例如,在学习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只有约70%的中职学生和约75%的高职学生认为获得较大提高或极大提高。

三、思考与对策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需要坚持“宽进严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业指导、加强质量控制、抬高职教底部,促进学生加大学习投入,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

(一)坚持“宽进严出”,激发学习动力。质量是严出来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强化职教高质量发展导向,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教发展的突破口,发挥标准在职教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给学生适当增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标准提升学习质量,根治学生“混学”问题。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素质。质量是改出来的,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学校应当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训教学比重;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推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健全育训结合、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学业指导,提高学习能力。质量是教出来的,没有名师难出高徒。教师应当对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引导学习优秀的学生拓展深度学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在育人服务中探寻学生学习规律、锤炼坚韧品格、指点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合理分配课外时间,培养学习自觉性。

(四)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信自强。质量是强出来的,没有内因就无所谓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在学生,要对学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自尊自信自强心态,完善积极人格,开发心理潜能,改良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能。

(五)加强质量控制,公开学习质量结果。质量是管出来的,不驱除劣币就没有良币。学校应增强学业难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学生学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学业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对学业困难者予以延迟毕业,对学业成绩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培育内部质量文化。加强第三方教学质量监测,对学生课内外学习行为、学习认知等进行监测,公开学生学习质量状况,提高学生对学业的重视程度。

(六)抬高职教底部,改善学习条件。质量是夯出来的,无基础就无以垒高台。地方政府应抬高职教底部质量,改善学校环境,夯实学生学习基础条件。强基础,加强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让每所学校都达标,每个教师都合格。补短板,扶持西部职业院校,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扶弱项,加强区域特色专业、薄弱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本文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19年度公益基金课题“职业院校学情调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G201904。课题负责人:曾天山,课题组成员:刘义国、汤霓、房风文、黄洋、荀莉)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