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通识教育课改须强化类型特色

作者:倪淑萍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0-07-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其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仅获得一技之长,且具备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需的文化、社会生活常识及道德修养,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笔者所在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针对传统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学科体系局限性、教学资源同质性和学习方式单向性等问题,系统建构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理念、体系、模式和路径,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其支持系统。

立德树人,“一站式”重构通识课程体系

2015年学校专门成立公共基础学院,化零为整,将原来散落在各专业学院的公共基础课进行整合,集中力量扁平化管理,立足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站式”重构“一核心、三维度、六模块”通识课程体系,全面推行通识教育。

一核心,是指明晰学生“明德修业,通情达理”这一通识教育核心理念。如果说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是培养“会做事的人”,即具有做事“技”与“术”的人,那么与之匹配的通识教育就要立足培养“会做人的人”,就是懂得做人的“道”与“理”、“情”与“趣”。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除了专精某个知识领域、某种专门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应该有对美好价值的择善坚守与职业使命的自觉承担。

三维度,是指基于职业生存必需、公共生活必备、个性志趣必要三维度设定目标,确定“三面向”的课程,解决“知物理”“明事理”“通人情”等通识教育基本问题。面向职业生存的基本素养,设置基于职业、行业的基础知识及拓展性的通识课程;面向公共生活的基本素养,设置基于国家和社会公共教育的通识课程;面向个性志趣的基本素养,设置基于个人志趣、个人精神超越性的通识课程和活动。

六模块,是指与课程方向三维度相配套,从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职业、人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六大主要关系出发,对应当代公民素养、身心健康素养、职业核心素养、多元文化视域、科学技术素养、人文艺术素养及其相应知识和能力目标,建构思想政治类、体育健康类、职业职场类、跨文化交流类、科技工程类、人文艺术类六大模块通识课程。

在实施通识教育培基工程的实践中,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业融育、通专融合,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等方面下功夫,在培养合格“职业人”的育人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特征、符合当代高职学生学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以生为本,推行“套餐式”通识课程模式

一是明确各专业通识课程地位。2015年,学校开始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模式,明确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及开设要求,首次提出并严格执行通识课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30%,在育人机制上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和地位。

二是实行“套餐式”修学模式。根据通识教育目标,在课程体系的性、量、构的有机组合中,对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指向的通识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突出重点、线面结合重新分派学分,兼顾专业开设要求和学生选课需求,全力施行“必修+分布式限选+自选”的“套餐式”通识课程模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幸福感,全面体现通识“全人培养”目标。

三是多渠道丰富通识课程供给。通过转型升级、自主开发和购买引进三种途径,有计划推动原有公共基础课的通识转型10余门,组织有能力的师资团队开发通识课程50余门,有针对性地引进在线优质通识课程300余门。同时,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系列微课、优质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建成通识课程资源库,满足共识普及和个体选修的不同需求。

以学定教,深化“立交式”课程教学创新

学校紧紧围绕顶层设计,对标通识教育目标,以学定教,推进全方位、接地气、系统性的“立交式”通识课程实施。针对学校专业类别多、生源基础多样化、学生需求个性化等综合性高职特点,突出高职学生“三生”(生存、生活、生命)“三涯”(学涯、职涯、生涯)成长需求,全面推进分层、分类、分项教学,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让组织方式更为开放。

建构基于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的“三维立体”通识课程育人模式,搭建课堂、活动、社团、讲座“四维”育人空间,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双线联动,并充分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合力发挥通识教育的夯基作用,让多维课程更为联动。

对选修课和实行分层教学的必修课实行试听试选制,学生可以自主在平台进行试听选课、视频学习、作业、讨论、答疑、考试等。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地点的全方位“自选”,采取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既兼顾学生的学业基础,又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习过程更为自主。

协同聚力,提升“动车式”课程管理成效

让每一节车厢各有动力,让所有车厢拥有合力,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全力提升“动车式”通识教育实施成效。一是强化集优聚力的组织保障。学校专门设立通识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管理、指导、咨询。出台《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明确了通识课程的设置原则和要求、课程遴选程序、课程选修办法、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网络通识课的运行管理等。

二是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鼓励全校教师组团开发,通过一课多师、互补优势,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共享课程;对接专业要求,定制通专融合、具有鲜明职业指向的通识课程,并积极推动专业基础课的通识转型,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文化活动,不断丰富通识教育资源。

三是提升网络运行的协同效能。搭建通识教育网络平台,加强选课、反馈与交流的一体化修读服务,提升通识课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针对网络课程运行的管理难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架构,形成多方协同的管理机制。横向涉及教务处、公共基础学院、专业学院、班组长、网络平台支持企业五方协同,纵向贯通选课开课、面授指导、线上学习、学习评价和成绩评定的五个环节,建立闭环式网络学管模式,为通识教育的立体展开和保量提质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