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新能源材料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4-09-24


一、新能源材料行业的业态发展与变迁

(一)新能源材料行业岗位的演变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不断变革,新能源材料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其岗位演变历程不仅反映了行业技术的飞速进步,也揭示了市场对于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

新能源材料行业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化石能源的短缺问题引发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找和开发新的能源来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其材料研发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致力于基础研究,探索新能源材料的性能与机制,为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新能源材料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技术研发、生产与制造、市场与销售、工程与项目管理等岗位相继出现,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一阶段,新能源材料行业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而且在市场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进入21世纪,新能源材料行业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行业发展呈现国际化、跨学科融合、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等趋势。国际化趋势使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岗位需求更加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加入;跨学科融合趋势推动了新能源材料行业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如新能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结合等,这些跨学科背景的岗位将为新能源材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自动化工程师、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等岗位也逐渐增多,不断推动新能源材料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新能源材料行业生产模式的创新

在新能源材料行业中,精益生产和柔性制造两种生产模式正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两种生产模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和质量。

精益生产因其高效利用资源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例如,在电池材料的生产过程中,通过精确测量和消除浪费,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资源,精简生产步骤和减少成本支出。此外,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精益生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优化库存和物流,来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

例如,协鑫集团是一家以清洁能源、新能源及能源相关产业为主的国际化综合性能源集团,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材料制造商,利用物联网(IoT)和统计过程控制(SPC)等技术实现精益生产后,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柔性制造以其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能力,满足了新能源材料行业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新能源材料行业中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为例,由于市场需求多样化,企业需要生产不同规格、功率、功能的太阳能电池板。企业的柔性制造产线基于其灵活的生产过程和高数字化程度,不仅可以快速调整生产配置、控制生产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新能源材料行业工作方式的革新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新能源材料市场持续扩大。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直接驱动了工作方式的调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生产计划,优化工艺工序,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新能源企业已广泛采用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如机器人手臂、自动化流水线、AGV小车等已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极材料的混合、涂布、卷绕,太阳能电池片的制绒、镀膜、丝网印刷、光伏组件单焊串焊等关键环节。同时,企业通过安装传感器和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控生产线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关键参数,确保生产环境的稳定性。智能化的生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调整生产节奏,以适应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大数据和云计算也可以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质量。

二、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保障产业升级中技能人才的供给平衡

当前,新能源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在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学生质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尚存差距。高职院校吸引力不足,难以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而技术的迅速更新又使得课堂教学需要紧跟最新实用技术的发展。同时,成人教育的模式化和高校资源向全日制学生的倾斜,导致熟练工人难以获得深入学习和全面提升技术技能的机会,进而阻碍了他们由普通技术工人向高技能人才的转变。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市场对于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而缺乏经验的求职者则供过于求,形成了人才供需的失衡状态。

随着新能源材料行业的迅猛崛起,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从依赖人力转向技术驱动。在这一转变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并预计在未来保持增长态势。面对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仅依赖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不仅力不从心,还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其转型升级的步伐与活力。因此,探索多元化、合作化路径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发展,2024年7月,中国铝业集团牵头组建了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为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匹配,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等成员单位共同构建了“中铝直通车”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形式联合培养新材料生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和现场工程师。同时,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教育体系,承担起传统劳动力培训提升的任务,进一步盘活传统劳动力的存量,为精英教育所忽视的群体提供适合的教育与培训机会,提升传统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产业与人才之间形成互利共赢的动态供需平衡。

(二)助推新能源材料企业“智改数转”

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新能源材料行业特定的生产模式、工艺设计和新品设计等特点,以及系统兼容性和能耗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其智能化、数字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创新业务模式、提高决策效率、提升客户体验等方面。

例如,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牵头打造了“基于物联网的经营管控一体化平台”,在有效采集和汇聚生产环节中设备、人员、物料、物流等现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反馈等进行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助力企业经营管控综合效率提升46%,总体生产成本降低5.5%。

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浪潮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技术技能的传授,更是着重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些人才进入企业后,能够引入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推动企业文化的更新和升级,为“智改数转”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政府在教育政策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启动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政策的导向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为基础,服务于区域汽车高端材料、新型电力能源装备等行业。学院紧扣扬州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智改数转”需求,与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同时也为区域产业发展持续输出优质高技能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三)匹配岗位变革建设专业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应迅速转化为产业链上的实际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需培养新型劳动者,为经济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以全方位服务区域发展。职业院校应坚持“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发展模式,密切关注区域内产业的发展动态,实时跟踪和了解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技术进步、岗位调整、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保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紧密相连,同时,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到与未来工作岗位紧密相连的教育和培训。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新能源材料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不仅打开了储能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智能电网与能源管理技术等全新技术领域的大门,更在无形中催生了材料工程师、电池研发工程师、可持续能源咨询师、储能系统工程师、智能电网工程师等数以万计的新就业岗位。

为了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也需进行适应性调整,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一方面,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引入诸如新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储能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等)的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材料制备技术、改性技术和表征技术等最新的行业知识;另一方面,专业建设还应具有前瞻性,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岗位。

以制定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行业领先企业通威、晶科等进行深度合作,进行专业和岗位调研,考虑到“灯塔工厂”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特别增设“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新材料智能生产与检测”“智能机器人应用”等相关专业课程,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以适应现代光伏产业的需求,具备与行业发展紧密衔接的专业技能。

三、职业教育支撑新能源材料行业发展的关键点

(一)创新专业服务区域发展新典范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产业的快速迭代,新能源材料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由于区域政策差异、产业发展异同等因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不匹配。因此,要开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服务区域发展的新局面,充分发挥“专业围绕企业办”的理念,为新能源材料行业各区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重视市场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制订专业教学方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光伏材料、稀土材料、储能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加强对相关新材料制备技术的专业建设,有助于推动我国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储能材料技术专业为例,自2018年教育部正式备案开设以来,已吸引了29所院校积极响应,纷纷设立该专业并招生。这些院校遍布福建、江苏、山东、青海及云贵川等地,与各地的储能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服务行业聚焦不同区域的独特功能和产业布局,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打破职业教育“以教论教”的路径依赖,激励具有专业特色的院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探索特色化专业建设模式;通过搭建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晶硅光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高端铝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两翼”平台,为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区域布局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精准服务区域发展;立足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遵循技能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探索结合中国特色、职教特点和有色特质的改革道路,为新能源材料行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融合育人新模式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校企文化对接与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完全一致。但要破除外在形式上的相互合作,需要从内涵上重视对接的真正意义。为此,提出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融合育人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融合育人新模式,需职业教育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校企文化对接应超越形式合作,达到内涵深度融合,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在探索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融合育人的新模式下,党建引领被赋予了重要的推动角色,应贯穿校企交流合作的始终。在此过程中,围绕具有有色金属行业特色的“瑞金钨矿”“十万黄金送延安”等红色历史,结合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成长历程和先进事迹,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同时组织企业、院校开展红色实践教学,探索“红色+有色”育人模式,完善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双方树立正确的合作理念,职业院校主动了解企业文化,将其融入教学,企业则积极提供实践机会。

此外,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客观评估校企合作成效,以持续改进合作方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三)探索“教随产出”职教出海新路径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能源转型、供应链需求多元化等因素正在重塑全球发展的理念、产业和方式。我国重要产业链能否稳固,产能合作能否深入,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有色金属行业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在亚非拉等国家投资建设了大批矿业项目,累计投资近千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本土员工近50万人,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5年,受教育部委托,有色金属行业以中国有色集团为首个试点企业,协同国内10所高职院校在赞比亚开展校企协同国际化办学,建立了我国首个在海外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中赞职院)。通过开展本土员工培训、研发教学标准等工作有力支撑了企业发展,促进了当地青年就业,减少了中方用工,获得当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2021年,为服务更多“走出去”企业,有色金属行业与山东省教育厅、甘肃省教育厅合作,参照赞比亚试点工作模式,组织50余所国内高职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在刚果(金)、刚果(布)、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建立了一批职业院校(培训中心)。通过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研发工业汉语教材、建立“中文工坊”等推动职业教育跟随企业“走出去”,为企业海外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批掌握有色领域新材料技术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高端人才。

(四)建特色专业群服务中国绿色硅谷典型案例

晶硅光伏产业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四川省致力于建设世界级晶硅光伏产业基地,乐山是中国多晶硅产业发祥地,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产业基地。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产教融合,赋能中国绿色硅谷实现35万吨高纯晶硅、80GW单晶拉棒、40GW硅片、10GW太阳能电池的产能,是探索职业教育依托专业优势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教融合,联合产业园区政府、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晶科能源等园区企业共建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建设产教综合体。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立足光伏产业办专业,构建硅材料制备技术专业群,将晶硅光伏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及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协同培养晶硅光伏行业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对接四川世界级晶硅光伏制造基地支柱产业,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和数智化升级改造。学校实施校企双负责人制,在机制上实现制度、人员、利益相通,在功能上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相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5%以上,其中优秀毕业生李鹏程技改团队获通威质量改进奖特等奖,为企业带来产值收入1亿多元。

作为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院校,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有色集团共建中赞职院新能源工程学院,输出储能材料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与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在赞比亚共建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实践教学基地,与赞比亚铜带省大学携手合作,共同开展可再生能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集聚资源、搭建平台、随企出海,精准服务乐山千亿“中国绿色硅谷”产业园区,建设服务晶硅光伏行业的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赋能地方千亿光伏产业发展,助力打造“中国绿色硅谷”的亮丽名片。

四、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发展的启示与深化路径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三新”启示

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新”,“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均与新能源材料领域密切相关。“新制造”涉及制造技术、“新服务”涉及服务海外中资企业、“新业态”涉及企业“智改数转”。无论哪一个“新”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这一要求超越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需求,更加强调在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跨领域协作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例如,西藏巨龙铜矿运用5G技术、多传感器融合导航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前沿技术,对采剥过程的全流程智能化作业进行探索。目前,完成了卡车调度系统的建设,在5470米海拔区域建立了一套“车—地—云”协同完整的露天矿无人驾驶运输系统,未来将实现矿卡的无人驾驶集群化作业,力争打造世界首个高海拔地区,作业效率达到人工效率100%的露天矿无人驾驶应用项目。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需要培养面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打造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人才结构。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优化产业布局,这既离不开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也离不开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化应用的技能型人才。为加快向“新”攻坚,打造全球竞争优势,紫金矿业组建“中央研究院”,统筹公司研发资源,着力解决自然崩落法采矿等一批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高效对接。强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职业教育需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重构“五金”新基建,确保培养的学生具备符合产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职业教育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二)职业教育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

1.政策赋能,提供坚实保障

为深化产教融合,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2024年,人社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指出,从2024年到2026年,全国新培育领军人才1.5万人次以上,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万人次左右。

有关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战略地位,进一步鼓励了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等行业领军企业积极转型为产教深度融合型企业,有效激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健全激励扶持组合举措,包括实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综合性激励政策,细化并落实产教融合的各项措施,推动其深入发展。充分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优先资助教学、实验、实训等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购置安装,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对于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投资兴办职业教育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将允许其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当年应缴纳的教育附加费,激励企业加大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提供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

这些措施旨在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产教融合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为响应《“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国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导向,推动有色金属材料的创新应用,多省份明确了工作目标与任务。如,贵州省提出促进磷化工、煤化工、铝加工、锰加工等向高端化延伸;云南省提出加速硅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布局,大力发展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等新能源产业。鼓励科技型企业先行先试,实施股权激励等改革措施,激发创新活力;中国有色集团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使核心技术骨干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业绩的连续增长。

2.集聚资源,“两翼”齐飞发力

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重点任务之一是打造“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是职教深化改革的载体,应集聚资源推动新能源材料行业融合集群发展。

以甘肃镍钴工业基地、赣州稀土产业基地、西南铝加工基地、四川绿色硅谷基地、粤北铅锌资源基地、广西镓金属基地、云南锗金属基地等重点聚集产业园区为基础,牵头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联合头部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牵头建设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依托联合体和共同体,梳理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清单,匹配教育资源,提高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精准度和人才培养的匹配度。重点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教融合实体平台。

例如,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联合多家机构、学校和企业,以稀有金属产业为主导,推进产教融合。该联合体成功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政校行企研”合作,构建循环生态链,促进产业与教育互补互融。联合体不仅协助政府统筹教育资源,还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等,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稀有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3.实施“五金”建设,实现校企同频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材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实习实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的号召,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夯实打造职业教育“五金”新基建,并通过这一创新模式实现校企之间的“同频共振”。

有色金属行业以有色金属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依托,共同体单位积极参与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战略性新兴领域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协同推进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新工科核心课程、实践项目建设,联合制定材料化冶金、矿产资源安全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百本教材”建设工程。依托中国铝业集团、中国有色集团等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平台,组织共同体院校教师赴央企研修锻炼。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系列学术交流等活动,培养兼备“专业讲师、工程师、国际中文讲师”多重身份的师资队伍。同时把“五金”建设作为评估职业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考核评价指标,确保职业学校在提升办学能力的过程中,切实重视并有效推进“五金”建设,进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

引用本文请标注:宋凯,郝梦真,邓盼盼.新能源材料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关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2):71-78.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