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精神的力量,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023年9月9日,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在教育强国视域下对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精神坐标。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型教师应该具备的集体人格,这一集体人格精神的养成必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的问题。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同时,遵循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规律,按照类型教育的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深化践行的路径。
一、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对教育家之家国情怀的深刻写照,也是对教育家之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而又具体的揭示,体现出教育家的国家立场和使命担当,是教育家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价值追求的体现,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本底色,决定着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方向。所谓“心有大我”,是指一个人有高远的追求,即我的国家就等同于是“我”。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坚持立德树人,胸怀祖国,将个人职业之“小我”,融入“大我”的教育事业,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与抱负;所谓“至诚报国”,就是将教育事业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业之中,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涵养为内心真实无妄的追求与信条,以服务祖国需要为最终归宿。现实中,教育家不是将教育看作谋生的职业,而是把它看作一种事业,并作为崇高理想,来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广大教师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及社会发展进步与自身的教育工作主动联系在一起。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秉持“甘当他人梯,愿做铺路石”的价值追求和质量意识,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增强本领。要忠诚于教育事业,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努力培养理想抱负远大、家国情怀深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本色,彰显人民教师职业准则。道德情操是教师践行教育初心使命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其职业特性也决定着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群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最初出自《世说新语》,原意为言行足以成为士人的法则、举世的示范。所谓“言行”,是指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是一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其实质是教育家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教师是塑造人的职业,对师德的要求既高又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作出表率,符合高尚的道德标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人师表。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教育家在理解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关系后所进行的自觉选择,是教育家以身作则、以德立教的一种自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教师坚持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高尚的道德涵养人格。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广大教师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身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模范的言行引导学生潜心学业、明德修身;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对教育家之教育智慧的深度凝练,是育人智慧的具体表现。只有运用精妙的育人智慧,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体现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启智”意味着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润心”意味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启智润心”揭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因材施教”揭示的则是教育的艺术性特征,强调尊重个性,注重差异,有教无类,为每名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广大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和掌握技术技能演变规律,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尊重学生差异,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启智润心”表明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传授技能,而是启迪智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彰显了教育的本真。“启智润心”要求广大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启迪智慧,又要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灵魂和健全人格;“因材施教”要求广大教师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要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差异化评价、针对性施教。广大教师要不断提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无声处润心,细微处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对教育家之教育态度行为的精辟总结。只有保持赤诚的躬耕态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推动教育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所谓“躬耕”,即亲自耕种,躬耕教坛意味着教师扎根教育事业,以文化人、以文铸魂、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论语》中提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告诫人们要永葆勤学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耐心地向他人传递知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立身之本,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笃志,精进不休,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水平,才能站稳和站好讲台。所谓“勤学笃行”,是指教师要勤于学习、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投身教育事业,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添砖加瓦;所谓“求是创新”,是指教师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善于运用新思维去解决难题。教育具有超越性,真正的教育家需要站在人类文明和知识发展的前沿,确保自己所教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类知识的最新成果。
教育工作者的躬耕态度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教育家精神的“关键”构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也越来越高,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样。这些都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笃行不怠,持续加强知识储备,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育家之人格风范的高度概括。只有铸牢仁爱之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推动教育回归本真。“乐教爱生”是个统一体,乐教是爱生的基础,只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会有对学生的热爱;“爱生”是乐教的具体表现,只有对学生的热爱才能说明热爱教育事业。只有乐教爱生,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崇高境界,从事教育工作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甘于奉献”是建立在“乐”与“爱”基础之上更高的教育情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揭示的就是教师甘为人梯,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所得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的伟大品质。好老师应该是仁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爱心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家以教导学生为乐,以成就学生为荣。他们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总是希望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广大教师要具备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用纯粹无私的爱守护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要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只有树立端正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激活教育传道尚美、成风化人的内在动力。“弘道”包含着寻道、问道、闻道、悟道、传道、卫道多个层面,是对人间正道的信奉和弘扬,实质是教育家以自身的精神世界积极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从具体内容来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是弘道追求的具体表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重要要求,也是对担负立德树人重要职责的广大教师的重要要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对教育家之社会担当的概括描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中国教育家身上有着一脉相承的传承,孔子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着力培养学生有心怀家国天下的志向,为实现“大同”世界坚毅前行。广大教师要永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涵养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并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二、职业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路径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既有前述共性的要求,也有个性特色。职业学校教师在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前提下,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践行好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弘扬路径来看,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第一,政治品质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彰显了人民教师的政治素养,是人民教师理想信念的根本底色。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展示的是教育家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后的一种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家有着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信仰,他们热爱职业教育、献身教育事业,期待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学生个人与家庭的命运,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使命。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维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发展,正如原政协主席俞振声所言,职业教育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高职教育让850万家庭走出第一代大学生,职业学校在脱贫攻坚中扮演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社会角色,职业学校教师通过改变一个学生、成就一个学生、救助一个家庭、服务一个企业,把个人小我融入千家万户大我之中,把个人的努力转换成千千万万成人成才的学生,从而获得了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驱动职业学校教师自觉把技能中国作为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担当起职业教育的制造强国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成为教育家赓续历史传统的主旋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古代孔圣人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近代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贫、弱、私”四大病害,据此提出了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以此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当今我国加快建立技能型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胸怀强国梦的大国工匠。如,航天科技特级技师徐立平、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高凤林、“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周建民、国产大飞机的首席钳工胡双钱等,他们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以娴熟的技艺攻克难关,在大国重器上做出了重大杰出贡献。
第二,职业准则方面。“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驱动职业学校教师时刻把“做学生言行榜样”作为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则。有学者指出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工具的统一,即教师个人的道德人格是其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个人的道德人格不仅仅是个体的私人性问题,而是构成了其获得教育资格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言行,既要能够代表社会的道德准则,也要能够成为社会良善行为的重要尺度。职业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无论职业道德还是技术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目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决定未来产业工人的素质,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进而“以德施教”。
职业教育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双”表现为两种职场、两种身份、两种道德的复合体,即学校教学场所和企事业工作场所两种实践场所、讲师与工程师(技师)两种职业身份、教师职业道德与工农业等职业道德的复合体。“双师型”教师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是良匠之师。作为教师师德为重,作为师傅工匠精神;作为教师立德树人,作为师傅传道授业;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作为师傅带徒传艺。教师既要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也要遵守行业企业职业行为准则;既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遵守行业企业职业道德规范。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立德树人意义重大、责任也重大。教师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第三,职业素养方面。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教育,教师除了具有职业理想和工作热情外,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反映了教育家精神的专业品质,是教育家精神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要求,为广大教师躬耕教坛指明了方向与方法。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教育场所和教育对象有其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教师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禀赋差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讲练结合、学思并举,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智慧,培养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师需要具备深刻的教育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定期到企业和职业学校实践,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助力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努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涉及1394个专业,每个专业面向多个职业或岗位,不同职业或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不同,即使同一岗位不同企业要求也不尽相同,教师需要具有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受教育者来源多样,层次多、类型多,文化素质基础差异也较大,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地带领学生研究真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塑造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进而激发创新力。教师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尊重学生人格,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从国际范围来看,由于产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承、社会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不同,各国职业教育差异性较大,难以相互借鉴,更多地体现各自的特色,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提升育人智慧。
第四,职业发展方面。“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广大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践行立德树人光荣使命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勤学笃行”是教育家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具体体现。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娴熟的技术技能、过硬的教学水平、创新的教学教法是职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创新成为教师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广大职业学校教师要树立“躬耕教坛”终不悔的职业态度,始终保持对知识技能的渴望和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职业教师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专业对产业的技术、行业的标准、企业的岗位、职业的能力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映,实现“五业”联动。同时职业技能的形成是渐进的、累积的过程,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等四个阶段,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反复的训练。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企业采用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岗位能力不断变化。为此,一方面,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勤学笃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身“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需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可见,职业教育只有求是创新,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教学,才能增强适应性,提升社会价值。教师要善于树立新思维,尝试新方法,发展新动能,大胆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五,职业境界方面。教师是立教之本,乐教是兴教之源,乐教才能敬业。“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职业风范。《说文解字》对“教”“育”二字的解读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人的因素、榜样作用是核心。爱生是仁爱之心的集中彰显,是尊重和理解学生,是宽容和包容学生。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深刻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仁爱,是支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价值基石,是中国人对待他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职业教育培养人的职业素养,传授人们生存的技能和本领,是一种兜底的教育、生存的教育,要求教师富有爱心、责任心,细心耐心,有亲和力,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贵阳行知科技学校校长杨昌洪在哈佛大学“哈佛2016中国教育论坛”的演讲中说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这是对职业学校教师“仁爱之心”最贴切的表达,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境界。
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可塑性强,许多学生是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加上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甚至存在心理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实践导向,做中教,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潜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第六,职业理想方面。“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彰显了广大人民教师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自信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教师的教化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引领与变革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是人类精神财富积累和传播的重要承载者,不能固守于学校的一方天地,还要将弘道作为自觉的社会担当。职业教育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民生教育,目前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还存在,社会认可度低,职业声望不高,职业学校教师弘道不是基于个人名声和经济利益的考量,而是本着“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让企业认可、让国家放心”的初心使命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驱动职业教育教师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技术技能、树立国际视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教育情怀和教育境界,黄炎培曾指出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先哲们把自身职责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结合起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自觉弘扬大道正道,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近年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国际产能合作和企业走出去,我国职业教育走出了国门,典型的如天津创建的鲁班工坊,在19个国家建立20个鲁班工坊。鲁班工坊是“一带一路”的产物,是与企业一起走出去主动服务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化,是带着先进技术和装备以及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到发展中国家建实体教育机构,按照“五共”原则,与发展中国家共享中国经济和职业教育改革开放4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理念的国际化,是发展中国家先富带后富的国际化,是发展中国家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可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职业教育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全面深刻理解精神的架构和内在逻辑。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是一个内在逻辑完整、严密的精神架构。其中,理想信念是灵魂、是关键,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底色。道德情操、育人智慧、仁爱之心、躬耕态度是对教育家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所蕴含的精神特质的高度概括,反映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要求。弘道追求则体现了教育家在处理教育与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关系时所具有的精神高度。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1期
引用本文请标注:曹晔.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与职业教育的弘扬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