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是党中央基于全球经济新趋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标明的新航向。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人才,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巨擘,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能工巧匠。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新质生产力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技能水平更高,数字适应能力更强,协作创新意识更浓。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从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转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此,职业教育亟须进行系统性的变革。
其一,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必须跟着产业走,专业设置必须围着需求转。各职业院校要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区域产业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和预警退出机制,集中力量建设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学科及专业。
其二,智能生产系统已经完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简单劳动,将人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职业教育现在要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需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加复合的专业能力、更加扎实的数字场景适应能力,使掌握高端技术技能成为可能。
其三,职业教育还要注重科技创新,通过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技社团等优质科技资源,建设兼具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将科技创新融入学生全面发展,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深度互动与有机融合,破解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状。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开启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催生了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数字化时代,需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应用落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发展阶段,但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办学基础条件薄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产教融而不合等突出问题,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用于加速新技术研发、引进、宣传、实施和推广等工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还达不到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甚至远低于普通教育经费投入,亟须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要科学测算职业教育办学成本和投入缺口,提高职业教育转移支付水平,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投入机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注重提高投入效益,突出重点,资金分配要向边远、民族、脱贫地区以及主要经济带等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倾斜,向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职业院校倾斜,向国家或地方急需特需专业倾斜。要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通过企业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推动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鼓励企业以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参与职业院校办学。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较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职业教育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完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但当前职业本科教育规模仍然有限。2023年,全国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增加到8.99万人,但仅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564.06万人)的1.59%,与“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一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把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加快建设聚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本科学校,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有水平又有文凭,拥有多元立交桥式发展路径和出彩人生。此外,还要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深度融合,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推行跨学科综合教育,设计跨学科课程,培养具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以此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多元、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产教深度融合。产业是经济发展之基、社会发展之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适应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这也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路径。近几年,我国大力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工作,已培育数千家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家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未能精准落地,相关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导致校企合作不紧密、专业适配度不高等问题频发,制约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因此,要以探索“一体两翼”产教融合新路径为契机,持续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激活产业教学资源要素,推动构建校企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标准共研、课程共建、责任共担、发展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以技术技能为纽带建立校企育人共同体,通过“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要加紧出台针对性强、能够落地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全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第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科教融汇。近年来,各职业院校的应用型研究成果较少,发明专利不多,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职业院校科技创新理念整体较为落后,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缺乏,无法为学生提供进行科技创新和实践项目所需的条件。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要求科技元素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交汇。因此,职业教育要聚焦区域内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将科技创新成果中的技术技能部分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实践技能与高效生产力,主动服务企业工艺革新,解决区域内产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问题,提升职业教育引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对于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设备等资源的支持,为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第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新型劳动者,是能够熟练掌握新型劳动工具和持续创造新型劳动对象的战略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更强的理论素养、职业技能、创新意识、数字化思维和智能化应用能力。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锚定新型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场景重建、数据驱动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智化转型和系统性变革,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5G等数字技术与“教、学、考、评、研、管”深度融合新场景,构建集“基础环境”“管理架构”“教学业务”“应用系统”“教学服务”五大体系为一身的系统化服务平台,使数据化、智能化、人性化和韧性化等数智思想与职业教育业务场景应用深度融合,打造“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无边界教学,重塑教育支撑系统,重构教育内容,重组教育结构,开创个性化、智能化、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新格局。同时,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设置“新”专业,对传统“旧”专业进行全面数智化、绿色化改造,增强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的匹配度,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不断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程度上体现在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及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配度。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把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强国建设的主阵地,实现从人才高质量供给,到深度服务行业企业,再到助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跃升,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职业教育要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我们更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参与国际合作,向世界传播中国职教声音,分享中国职教方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