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让学习者“学会工作”,职业教育要主动回应社会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用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
当前,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工作世界,促使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发出了新的召唤。2022年,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此后又陆续出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对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适应性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和主攻方向。实践表明,建设好数字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技能评价、不断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等都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
就职业教育适应性主题,本刊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进行了对话。赵志群教授多年扎根职业教育领域,潜心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等相关研究。他认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折射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局面、新挑战和新方向,它意味着职业教育至少应当努力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适应学习者的需求;二是满足国家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中,学习者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社会也应当积极引导学习者(及其家长),使其与社会宏观发展趋势相适应。
以新理念建设数字化资源
当下,数字技术正在重构职业教育生态,资源建设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与实践?
赵志群:总体来看,我国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2010年,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框架内启动的共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建立了覆盖19个专业大类和72个专业类别的200多个国家级资源库,基本覆盖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急需的职业教育专业领域。
为职业院校提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国家标准的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已确定215个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2022年,正式上线的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内嵌了“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教材资源中心”等子栏目。
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也已见成效,2022年共遴选了1160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数字化资源。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与难点?
赵志群:我认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学习资源平台数量虽然多,但是平台和在线课程的时效性和使用率都不高。二是学习资源未充分实现“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未能有效支持教师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三是在实践中还存在学习资源开发与教学脱节的“学做割裂”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看不见、进不去、动不了、不够用、难再现、效果差”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除经费和人员能力限制之外,缺乏先进理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互联网范式不断升级,从静态网页Web1.0到用户直接交互的Web2.0,现已发展到通过对用户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内容的Web3.0。但目前多数学习资源库仍停留在“基于教学逻辑呈现教学资源库素材”这一静态学习资源阶段。这种按照Web1.0理念建立的学习资源无法真正解决实践教学的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您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有何建议?
赵志群:未来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应引进先进的互联网理念和职业教育思想,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出发进行顶层设计。
第一,应认识数字化资源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功能特点。数字化资源是教学媒体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创造这些媒体的“实践专家”的工作意图、知识、经验和技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不仅要具备多样性、易获取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等功能特点,还要有“工作情境性”特征,从而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第二,应满足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建设数字化资源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习者掌握完成复杂专业工作任务的能力,实现针对工作的学习。数字化资源是基于专业工作的“综合学习系统”或“指导性工作系统”,要满足工作系统“用户友好”“工作指导性”“专业可对话性”等重要指标的要求。
第三,应采用简单易操作的技术,遵循“技术服从教学”原则。数字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应避免“唯技术论”,不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对教学的支持。高水平数字化资源意味着普通教师可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短时间内开发或利用功能强大且有效的应用程序,支持教与学过程的进行;学习者也无需具备高深的软件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下载、调整、设计学习材料,实现多媒体和多元素的交互。
第四,应关注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动机。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学习游戏等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习者在轻松的互动环境中自主学习。例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学习平台上,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资源库中丰富的内容去判断、探究和实践,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建立复杂的工作关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对工作的认识和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深度学习等技术或为技能评价提供支持
职业教育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技能评价是其重要环节。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据此,您认为职业技能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赵志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把1+X证书作为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重要手段。其中,职业技能考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职业技能考试通常采用现场考核、典型作业、模拟操作等形式,通过专家观察评分法确定成绩,但这种主观性较强的方式对复杂技能评价结果的效度很低。当今社会,技能的涵义得到极大拓展。“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这说明,“技能”和“能力”几乎成为同义词,意味着职业技能正在发展成为强调认知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职业行动能力),职业技能考试也在向成本较低的职业能力测评发展。
职业能力测评侧重于评价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它与技能考试的区别在于:考试针对教学(或职业)标准,考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一般有对错之分,反映教学标准的效度;能力测评则评价与特定工作相关的认知特征和认知水平,考察实际工作能力,只有能力水平高低之分而没有标准答案,反映职业要求的效度。能力测评用整体化观念看待职业能力,不但针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且还关注考生是否能够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反思,关注对诸如技术敏感性和创新性等高层次实践能力的评价。
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和高质量的职业技能评价?
赵志群:1+X证书制度建设在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想保证1+X证书制度成功实施,就必须保证职业技能评价的科学性,即技能评价要满足效度、信度、区分度和客观性等测评技术标准。
职业教育的技能评价必须反映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性目标和职业规范的双重要求。由于职业技能的复杂性,采用一种评价方法不可能达到所有评价目的。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应加强相关研究和探索。例如,对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水平,我们不仅要评价动手操作技能,还要关注认知和精神运动领域的内容,而指导实践的知识只能在特定情境下才能被辨识。当前,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复杂网络分析、异常诊断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检索等领域已有重要应用,这为未来的技能考试及其自动化评分系统设计提供了支持。
职业教育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在您的公开发言中提到职业教育发展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请您谈谈这一规律具体指什么?
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不能按照普通教育课程的学科逻辑建立,而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这也正是新《职业教育法》所强调的。针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各国做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确认有学习价值的工作任务并进行系统化处理。综合各类研究发现,专业人员能力发展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可分为初学者、提高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初学者没有判断力;提高者观点不够全面,相对繁杂,但开始能够针对标准化情境做出决策;有能力者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可作出判断;熟练者能系统思考问题并深入理解规则;而专家拥有的知识往往是隐性的。
要遵循上述规律,您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应实现何种转变?
赵志群:要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课程范式,即从“再现性策略”课程转向“建构性策略”课程。普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数理和语言等认知能力的发展,采用“再现性策略”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满足知识再现、认知和存储需求,主要采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方式,这有其合理性。
而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是专业化的工作,其内涵复杂、边界模糊、开放性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发展。职业教育只能按照“建构性策略”,以对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综合性的学习与工作情境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完整的专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可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情境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方式,更多采用行动导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现“建构性策略”的课程。
如何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学会工作”?
赵志群:对于学习者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学习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其本质是“学会工作”,“基于工作的学习”是其重要的特征。“基于工作的学习”与“基于教室或学校的学习”相对应,它强调情境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参与工作进行认知和反思,由此获得知识、工作诀窍和体验,提高实践能力。“基于工作的学习”有多种方式,包括正式的课程学习和多种形式的非正式学习。
职业教育需要建立学习机制并对学习岗位进行结构化设计,使学习者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实践中承担特定职业角色,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真实的产品或提供真实的服务,这离不开高水平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总的来说,在“基于工作的学习”中,学习内容更丰富、组织形式更复杂。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从关注传授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关注如何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课程开发的关键不是从理论上界定特定的能力,而是要关注隐性知识的获得,从而保证学习者能在复杂工作世界里做出理智的判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学习者对线上学习的价值认识并不到位。线上学习多是以兴趣和娱乐为导向,且以非正式学习为主。这与我们的设想并不一致,我们应树立以“服务学习为导向”的互联网产品思维,努力建立提高学习者参与感、价值感的专业学习平台,而非综合性平台,从而更好地支持其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