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职业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内容、特色亮点及未来改革重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价改革”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作者:周凤华,邓文辉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3-10-11


摘要:职业教育评价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其指挥棒作用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通过分析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发现,评价类成果占获奖总数约4%;成果牵头单位主要为高职学校和省级教科研机构;获奖成果覆盖面广。从获奖成果的评价内容来看,建立了省级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开展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职业能力测评以及中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价,并设置了现代学徒制评价标准、省域高职协同评价体系、学生岗位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与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整体上看,这些成果在行动举措上反映出共性特征,呈现出特色亮点,但也存在获奖数量较少、牵头主体表现出不平衡性、高职学校改革领头羊作用发挥程度不够、技术赋能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等问题。面向未来,要聚焦落实中央的改革部署,加强成果培育的顶层设计,加大数字化评价手段运用,重视发挥省级教科研机构的作用。

职业教育评价事关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办学导向。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是产生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评价“顽瘴痼疾”的根源。在现实需求和政策规定的导向下,不少地区和职业学校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创新评价方式、改革评价内容,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五唯”倾向。分析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奖获奖成果可以看出,一批既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评价项目逐步形成,它们将为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一、获奖成果的基本情况

对《教育部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中的项目文本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发现本届成果中有关评价改革的获奖成果存在占比不高、分布集中、影响较大等特点,基本情况如下。

1.评价类成果占获奖总数约4%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23个获奖成果与评价改革相关,占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奖总数的4%左右。其中,一等奖成果2个,占一等奖总数的比例不足3%;二等奖成果21个,占二等奖总数的比例约4.2%。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成果分布在13个省市:广东省4项,山东省3项,江苏省、上海市、湖南省、四川省、重庆市等获奖2页,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河南省、陕西省、福建省等获奖1项(图1)。其中,广东省评价改革成果最多,有2项涉及中等职业教育,2项涉及高等职业教育。

2.成果牵头单位主要为高职学校和省级教科研机构

从牵头单位来看,中职学校牵头2项、高职学校牵头11项、师范院校牵头1项、省级教科研机构牵头9项(图2)。其中,高职学校牵头的有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在省级教科研机构牵头的项目中,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分别获奖2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教育评估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各获奖1项。

3.获奖成果覆盖面广

从成果实施和应用范围来看,专业(学科)层面获奖9项、学校管理层面获奖5项、省域(区域)层面获奖9项。在省域(区域)层面实施的9项成果中,范围分别为陕西省、湖南省、山东省、重庆市等地的高职学校,江苏省、湖南省、上海市、广东省等地的中职学校。这些成果实践检验时间较长、推广覆盖范围广泛、受益参与人数众多,皆反映出其在省域(区域)内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

二、评价内容及主要做法

从获奖成果的评价内容来看,主要围绕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八个方面展开。

1.省级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成果《数字化赋能 双闭环联动:省域中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围绕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中的273个核心指标,为区域和学校层面的质量保障提供坐标参照系;聚焦2061个教学过程领域的关键字段项目,开展基于平台的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测。在省、市、校三级分层分类系统评价框架下,实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现大规模基于平台在线考试与技能仿真考试的稳定运行,解决了质量分析研究的精准化反馈。该成果强化学生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注重增强课程、资源、教学和评价的多元化属性,以体系化方案切实支持“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果《职业教育省级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创新了“全程、协同、高效”的监控理念,构建了“两关两环”的监控基本形式,提出了“多杆共撬”的监控方式,创新和丰富了职业教育质量监控理论。该成果探索出“三评、三查、三赛”的监控方法、“把住两关、规范过程、结果倒逼”的监控路径和“省级统筹、各级联动、院校主责”的监控机制,取得职业教育省级质量监控实践突破,打造出职业教育省级质量监控的“湖南样本”。

2.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成果《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评价主体作用的评价组织体系,借助“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实施常态化实时采集数据,客观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周期成长过程,强化过程评价;将定量与定性结合,学生成长全过程与阶段性结果结合,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结果评价;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评价学生综合表现,实施综合评价,展现学生成长发展全貌;运用大数据优势,实施横向比较与纵向发展结合的增值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科学。

3.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

成果《“行业主导 以岗定标 比对量才”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研究与实践》针对中职学生评价中存在的能力难评难测、第三方评价机制缺失、政校行企认可的证书缺乏等问题,提出“以岗定标、比对量才”的综合评价思想,创造性地设计出“曹冲称象”式的能力比对评价方法,联合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行业企业和中职学校共同开展实践研究。具体实践呈现出如下表现:一是分专业研制职业能力标准等系列标准;二是选取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三个专业开展评测试点;三是以岗位能力确定评价标准,通过行业企业主导评价,比对学生与一线员工的能力测试成绩,以员工能力水平的达成度来评价学生,实现职业能力定量评测;四是由行业协会初步判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薪酬水平并颁发证书,将学生评测与企业招工有机结合。该成果形成了“研究先行、政府委托、行业主导、学校参与”的评价机制,研制出“职业能力标准→能力综合评价标准→人才评价等级标准”的证书标准体系,探索出“立体考、通关制”的评测路径,形成了行业主导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的系统解决方案。

4.中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价

成果《多维协同、差异均衡:西部大省中职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的“四化”实践》针对省内中职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结构不优、标准不明、与产业发展匹配不高、市(州)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四川省教科院联合政行校企,聚焦中职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将省域中职专业建设质量解构为“结构—内涵—发展—均衡”四维质量,构建专业建设“四化”实践体系:一是优化了对接产业、中高衔接的“一体化”专业布局调整路径;二是研制了三层衔接、五维一体的“规范化”专业建设系列标准;三是实施了效益增量、评建结合的“增值化”专业建设评价改革;四是构建了区域均衡、三阶递进的“协同化”专业建设推进机制。实现省域内中职专业建设基于标准的质量均衡,凸显极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

5.现代学徒制评价标准

成果《聚焦产业需求 服务技能社会:江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建构与应用》针对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框架整体设计不足、质量标准对接岗位不够、质量实施校企融合不实、质量监控体系机制不全等问题,以“服务产业升级和学徒发展”为目标,遵循“立足岗位、工学融合”培养逻辑,依托双师双岗师生发展共同体,形成“省—市—校企”三级闭环、“管理—培养—成效”与“标准—实施—监控—改进”多维质量链耦合体系,实现学徒制培养高质量发展,契合新时代技能型社会建设愿景。

6.省域高职协同评价体系建设

成果《育人导向的省域高职教育协同评价体系创新与实践》,针对省域高职教育评价主体难协同、评价资源较分散、评价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按照“目标引领—问题导向—研行合一—共建体系”路径,建立了联通主体、融通资源、统筹项目、贯通实践的省域共建机制,形成了省域高职教育“三体系一模式”协同评价体系:一是通过调整评估机构职能、共建地方评价政策和行业标准,构建起主体、职能、行为的“联动型”评价工作体系;二是基于评价标准制定与实施,开发支持性评价资源,构建起由标准、数据、平台、专家构成的“全链条”评价资源体系;三是按院校、基地、专业、课程等分类设立评价项目,每类项目设立质量阶梯,构建起层层递进、持续进阶的“立体型”评价项目体系;四是规划项目评价方案和手册,推动政校企评多方共建、共评、共改教育教学,构建起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共生型”评价实施模式。该成果提供了一套育人导向的省域高职教育协同评价体系创建方案,为其他地区开展协同评价提供借鉴意义。

7.学生岗位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成果《人岗适配校企对接考评贯穿:轨道交通驾驶类岗位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研制与实施》从解决实习教学标准不清晰、评价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入手,聚焦铁路机车副司机和城市轨道交通初级列车司机培养,秉持“人岗适配、校企对接、考评贯穿”教学理念,通过“定目标、建标准、改模式、评质量、强机制”改革路径,重构岗位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成果《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学校“四维一体”岗位实习质量智能监控体系构建和实践》针对岗位实习跨区域、多主体、持续时间长等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质量评价标准难明晰、实习过程难监管、多元主体难协同等问题,构建了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教、学、管、评、诊、改等多功能融合的职业学校“四维一体”(“四维”是指岗位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基于智能计算的评价模型、质量保障系统以及岗位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的信息平台四个维度;“一体”是指这四个维度基于其内部逻辑构建成一体化体系)岗位实习质量智能监控体系,有效解决了岗位实习质量评价与监控中的痛点问题,提升了岗位实习质量。

8.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学校在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过程中,探索出不同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方案。成果《精执于形、精质于教、精治于道:中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四体系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发展目标体系、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为核心,以搭建融服务、管理、监控、预警及数据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全方位实施“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载体,全面提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质量。成果《试点引领 分类实施 高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陕西方案”》在三所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厘清不同部门的监管责任,形成“学校—部门—个人”三级运行质量保证机制,完善了信息化质量监控平台。教学管理部门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人事部门将绩效考核与诊断改进相结合,学生管理部门将学生成长与学生发展相结合,通过循环诊断各层面的目标达成度,实时监测预警,持续改进,促进学校治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该成果经验随后从3所国家级诊改试点院校推广至9所省级诊改试点院校进行诊改复核,最后实现了全省32所高职学校诊改工作的全覆盖。

三、特色亮点与行动举措

虽然这些获奖成果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单位,聚焦在评价改革中的不同领域——既有相对宏观的省域质量保障体系,又有微观的学生职业能力评测;既有涉及学校层面的诊改工作,又有涉及诊改工作中的课程建设,但是这些成果在行动举措上都反映出一些共性特征,呈现出别具特色的亮点。

1.评价实践探索呼应国家顶层设计

从获奖成果所依托课题(项目)来看,部分成果早在2010年就已经萌发,其他的也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院校按照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在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在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的硕果。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近年来的最新要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重申了继续健全教育监测评估制度的要求;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按照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特点和规律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监测方案,重视和加强教育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建设;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据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评价实践探索先于理论总结,更早于政策制定。从结果来看,职业教育评价的基层实践探索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了支撑和依据;而国家有关评价改革的制度设计又为基层调整、优化评价重点提供了方向性引导,二者相得益彰,互相牵引。

2.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评价理论

获奖成果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发,在实践中产生一种体系化的文化自觉行动,在总结和凝练中探索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理论元素。成果《“行业主导 以岗定标 比对量才”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研究与实践》设计出“曹冲称象”式的能力比对评价方法,通过学校学生与企业一线员工的能力水平相比后的达成度来评价学生,实现了职业能力定量评测。该成果的理论基础既易于理解又简单可操作,集评价精准性、动态性和综合性于一体,蕴涵着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成果《育人导向的省域高职教育协同评价体系创新与实践》有机整合了现代评价理论、协同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创生价值、育人本位、智能特征、服务取向”的第五代教育评价观点——“评价即育人”理念。

3.坚持标准在评价中的引领作用

获奖成果基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把行业标准、产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相结合融入评价改革过程当中。成果《分类合作·标准贯通·评价赋能:提升土建类高职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创新与实践》实施“技术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标准链建设,按照通用专业知识应具备的学习力制定培养方案,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适应力特点,重点在课程设置上优化培养方案,形成不同的定制培养方案。成果《聚焦产业需求 服务技能社会:江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建构与应用》研制了88项省级指导性标准文件,推进地方、校企开发近千个质量文件、450个学徒培养方案、1350个课程标准等分层分类质量标准体系,形成协同联动质量标准链,实现了各环节有标可依、有尺可量。

4.从单一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评价

获奖成果在诊断与改进试点的基础上,不仅构建出完善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还初步发展出具有鲜明产教融合特征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集中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主体越来越多元。成果《“双标”联动 服务行业 构建现代都市动物医学专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了第三方联合认证考核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制定了“动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一个涉及学生、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成果《个性培养、研创融合、评价赋能——设计类“专业综合体”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设计“三全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含素质、知识、技能三维度32个指标点,全方位描摹学生成长画像;评价范围囊括一、二、三课堂,全过程记录、动态更新成长档案;评价人员包括教师、企业导师、同学等全员,体现专业综合体“利益相关方”的评价诉求。

5.数字赋能使得评价改革更具科学性

获奖成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评价改革,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搭建信息系统等方式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成果《智课程、智课堂、智评价: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课堂革命10年探索》,建立“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办学水平可视,管理服务精准”的“三可视一精准”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施“智评价”。通过采集、处理教与学数据,实施“即评即改”的“过程性智评价”;综合运用“残差增量”、实际评价等方式,实施“即评即励”的“增值性智评价”;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开展周期性“诊断”,实施“即评即疗”的“综合性智评价”。每天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形成三类可视化“智评价”报告2万余份,并及时反馈给师生。

6.较好发挥了评价“指挥棒”作用

获奖成果大多注重把评价结果与学校评估、专项评估、学生升学就业等联系在一起,让评估“长牙齿”。成果《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其评价结果在三个方面得到很好应用:一是在政府工作中实现多项目联动 。2017年起,市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组织实施评价工作的完成情况和结果作为向学校核拨内涵建设经费的依据之一,有力推动此项工作的持续发展。市级层面的专业评估(品牌专业评估等)、德育工作评估(行为规范示范校评估等)和综合评估(中职优质校培育等)等项目,直接从平台中调取相关数据和评价结果,实现了多项目联动,避免了重复评价,取得了良好的联动效应。二是高校招录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推动高招制度改革。按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20182022年,共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 31所高校根据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招录了59243名中职学生,有效推动高招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三是用人单位招录更加有效,促进教育和市场人才供需适配。通过对中职学生成长全过程客观记录,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评价,并配以画像、图示等形式生动展现,帮助用人单位有效、快捷筛选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和用人市场供需适配。

四、存在问题与未来建议

(一)存在问题

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属于教育改革中的滩头阵地。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领域的评价改革成果过去几年理应更易在众多教育领域中脱颖而出,但目前获奖结果却不容乐观。经过分析,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获奖数量相对较少、占比不高。这与评价对质量的引导作用不相适应,与国家对评价的重视程度更不相适应。二是牵头主体表现出不平衡性。高职牵头的成果11个、省级教科研机构牵头9个、中职学校牵头2个。作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重要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牵头的评价改革成果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锐意改革意识不强。三是高职学校改革领头羊作用发挥程度不够。高职学校对评价更多聚焦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或是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所涉及,但中高职一体化的评价理论和实践成果寥寥无几。四是技术赋能的深度、广度有待提升。尽管获奖成果都注重运用信息化,但是主要是依靠信息平台,采取学校填报数据方式作为评价基础,无感式采集的数字化手段运用还不够。

(二)未来建议

1.聚焦落实中央的改革部署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教育评价改革做出了总体设计,提出了总体要求。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背景下,如何建立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既是理论探索又是实践问题。未来几年,迫切需要基层开展改革探索。

2.加强成果培育的顶层设计

教学成果的设计、实施、总结、反思等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必须有相关课题或者项目作为基础,这是体现成果理论创新的重要支撑。教育评价专业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培育与评价相关的教学成果更需要有扎实的课题研究作为基础,更需要整合资源支撑具体实践与探索。

3.加大数字化评价手段运用

在推进评价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开展智慧监测。坚持以生为本,深度开展常态化数据监测,不断优化“有感评价”和“无感评价”的比例,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评价教育教学,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重视发挥省级教科研机构的作用

从省域层面来看,评价标准缺失,统筹不够,使得评价结果缺少“可比性”;单一的学校内部质量控制与评价辐射范围有限,不利于迅速推广。因此,省级职教教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研究、指导、协调能力,在省级甚至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改革试点,以扩大评价影响力和适应范围,切实发挥出评价的牵引作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引用本文请标注:周凤华,邓文辉.职业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内容、特色亮点及未来改革重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价改革”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7):3-8.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