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强化教学规范组织实施和管理,组织职业院校开展国家教学基本文件落实情况自查。新世纪以来,围绕人才培养各环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涵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职业院校教学规范体系。但受制于信息传递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效应、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在落实教学规范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政策误读、执行偏向、行动缺位等问题。推动教学规范落实情况的“回头看”,系统排查人才培养规范意识不足、贯标意识缺失、质量意识薄弱等问题,有助于夯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教学规范落实情况的“回头看”,应重点聚焦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可能突破质量底线乃至法律红线的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基本教学文件的编制与执行、教材管理、实习实训管理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五个方面。
为专业设置“正本清源”
一个专业是否设置,如何发展以及何时撤销,均需要依据产业端的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基础,并履行专业设置、备案和动态管理的相关程序。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存在专业设置论证走形式、调研不规范、评议不及时、办学条件不更新等现象,尤其是硬件设施设备投入较大的专业,在专业内涵建设和办学条件更新上受到更多的限制。
专业设置的自查自纠,应重点围绕专业设置基本条件、专业设置程序、专业设置指导与监督机制三个方面开展。其中重点工作包括:系统排查专业举办的基本要素是否满足最低条件并具有逐年改善的趋势和基础,对于重资产投入性强的专业,是否建立了可持续投入和更新的机制;专业设置是否遵照调研、论证和备案的基本程序,各项支撑材料是否完备,尤其是调研工作是否扎实落地到区域内不同规模、技术特征和产业链位置的企业,是否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学校是否建立专业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并设计动态管理细则方法有效落实。
为人才培养“立规明矩”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的编制和执行水平,对人才培养质量有关键性影响。为整体提升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近十年来教育部陆续组织开发了一批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在专业建设质量兜底、标准示范、理念引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职业院校绝大部分专业都能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但在具体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岗位定位和生涯发展方向失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杂乱无章、课程结构与内容陈旧或不匹配、教学设计随意性强等问题。一些专业在实施中高职贯通、现代学徒制等特色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也并未将这些特色体现在课程体系、内容、教学安排之中。
因此,对这些基础教学文件编制规范性和落实有效性的检查,应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检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表述是否合理和精准,重点围绕“面向什么行业,什么岗位,掌握什么知识,具备哪些能力的何种层次和类型的人才”等问题表述;二是课程结构、内容、课时等安排是否对标国家相关教学标准要求,并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三是教学进程安排中,部分理实一体化课程是否在进程上体现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基本思想;四是教学设计或教案是否齐全和规范,并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五是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中是否规定了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施方式。
为教材管理“建章立制”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一系列教材管理机制、平台的建立,开创了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以国家教材建设奖、规划教材和优质教材评选构成的教材遴选、示范和激励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不断应用优质教材、改版传统教材、探索新式教材。
但改革也暴露出一些教材领域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如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隐性意识形态问题值得关注,职业院校教材内容开发质量不高,支撑教师教材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意识不强,重复编写和低质量内卷的情况仍然存在。
教材建设领域出现的各类问题,本质上是制度建设和落实的问题。因此,教材领域的“回头看”,应把目光重点投向对政府和学校教材建设制度的完备性和落实的有效性上:一是学校层面是否建立了教材的管理体制机制和中心组织,在规范校内教材编写、审定、使用等环节发挥“前线指挥所”的作用,形成校内教材生产、使用和反馈的闭环管理;二是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优秀教材在各专业的覆盖率如何,是否主动探索新形态教材、产教融合型教材的建设,建立适应新环境的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管理和发行新机制;三是是否有鼓励教师投入优质教材建设、提升教师教材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激励机制和支持制度。
为岗位实习“保驾护航”
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质量的两大核心因素是结构化设计与规范化管理。
一些专业的实习安排具有碎片化和随意性的特点,实习前缺少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工具开发,实习过程管理松散,实习后缺少反馈和跟进,其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工作场所学习的价值和规律。因此,提升职业院校岗位实习质量的首要举措是提升岗位实习的结构化设计水平,通过分析工作场所学习对于现代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形成的独特价值,基于技能形成的规律布局岗位实习的内容和方式。专业层面可从明确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的目标、改革实习指导手册、强化反思性学习、应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着手。
学生进入岗位实习必定会面临安全疑虑和法律风险。要梳理影响岗位实习合规性和安全性的风险点,对实习组织、管理和考核阶段中涉及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财物安全,以及组织建设、过程管理、后勤支持、人际关系等细节问题做全面复盘和查漏补缺,为学生实习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为质量保障“运筹谋划”
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体现在过程性的制度与方法设计,还体现在对培养结果的反馈。这就需要学校内部通过制度化、正规化、周期性的评价与督导,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改进建议,形成“输出—评价—反馈—再输出”的正向闭环。
开展学校质量保障制度“回头看”,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周期性评估机制与效果,如年报制度、督导机制,以及督导机构的工作方式与运作效率等;二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先进性,尤其是如何协调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评价权;三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机制与质量,尤其是督导结果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实现“以诊断代替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以多元主体评价代替单一主体评价”;四是对毕业生的持续跟踪调查和反馈。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