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消息,在浙江杭州,今年有预计300多名初中毕业生进入“中本一体化”贯通教育阶段,这比去年又增加了118人。所谓“中本一体化”,指的是学生在完成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之后,无需参加普通高考,通过统一的转段考试,过线之后即可升入对应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完成4年本科的学习。
前不久,江苏盐城一名中考为742分的高分考生,超过当地普通高中的录取线不少,却报考了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样引起社会关注。据悉,这也是盐城市试点的“七年贯通师范定向生”,5年专科学业成绩合格之后,参加“专转本”考试,经过2年本科学业学习,最终可以拿到学士学位,毕业后“有岗有编”。
事实上,国家为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已经在政策上设计了包括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本科“3+4”、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高职与本科“3+2”、高职与本科“4+0”等分段或联合培养项目。
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看,类似于“中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个体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需求。然而,也有一些人质疑,不经过高考的本科含金量,其社会认可度会有多高?他们和经过高考选拔的毕业生有何差距?这种质疑,实际上也是对“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诉求。
当前,职业教育所实施的诸多项目中确实还存在一些显在问题。比如,职业教育人才在本科与专科之间的培养定位、培养规格上究竟有什么具体区别,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就不够明显,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交叉重叠。在职业教育整个社会认可度尚且较低的环境下,这些合作项目也容易被视作保障高层次学校生源的权宜之计。
此外,应该看到,中职和本科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也容易导致项目合作“貌合神离”。中职学校一般想要借助这类项目吸引生源,而高职、本科院校对合作项目的态度或许并不热情,还是将主要目光聚焦于经过高考选拔的生源。并未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课程设置重复,职业特色不明显,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和拼盘。“中本一体化”还需要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环节、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以凸显职业特色为本位,真正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过硬的职业本领、较高的职业素养。
回到“中本一体化”等项目设计的初衷,这本就是要与普通教育实现区分,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的灵活性、特色化,给专科生提供更多的上升渠道,但是,这绝不代表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或是培养标准的“放水”。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质疑声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中本一体化”的培养质量如何,能否符合社会的需求,终究需要时间来检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只有始终坚持以质量为准绳,真正探索特色化的职业教育模式,才能让学生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