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推动供需精准匹配。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前培训,帮助学生找准就业目标;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发挥本地企业集聚效应,校企合作拓宽招才视野;精准摸排、对接,根据学生需求开展针对性帮扶。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积极应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求职意愿,针对性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培训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多渠道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供需交流平台,结合企业实际,优化服务,实现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多措并举——
贴近实践提技能
手握鼠标,双目注视,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云计算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周杰一丝不苟,在电脑上为一张张图片打标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相关技能,培育自身优势,学院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测评和职业画像。经过综合测评,周杰被认为较适合从事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行业,具体做数据标注工作。一段时间实操以后,他逐渐明确了就业方向,工作也越来越娴熟。
近年来,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广搭平台促就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数据标注并没有听上去那么简单。”学院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行业发展快、需求大,但以前学校教授的内容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对数据处理精度的要求。因此,学校和相关企业建立产业学院、职教联盟,成立“校中厂”等实习基地,提前培训学生。
“通过学校‘校中厂’学习,我不仅熟悉了相关工作,找准就业目标,还积累了很多实际经验,对将来就业也更有信心。”周杰说。
产业学院是指高校与企业等主体共建共管的学院。如今,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更多校企合作在这里从“相加”走向“相融”。
“产业学院相当于一个‘现代化微型工厂’,既是育人平台,也是生产平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立即能上岗操作,实现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有些优秀学生甚至1年后就能当师傅。”产业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学校还多措并举,帮助学生就业。如实行校企导师制度,校企双方为学生配备导师,助其制定职业发展路径,教学计划由双方共同设计,学生成长迅速。在杭州一家知名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内,有近50名员工均毕业于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部分员工已成长为企业各产线骨干。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只是江津高校的一个缩影。”重庆市江津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津与45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融通培训就业链条,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培训前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摸底、培训中培训工种和就业岗位精准匹配、培训后岗位推荐和就业跟踪帮扶,构建“培训+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参加职业培训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
校企合作——
拓宽眼光揽人才
准备物料、组织人手、安排行程……这几天,当得知海南又要组织企业赴省外校招,武利娟和同事们立马紧锣密鼓筹备起来。作为大唐海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武利娟要在总公司和海南省组织的招聘活动中来回奔忙。“忙得简直成了‘空中飞人’,但能‘抢’到优质人才,再累也值得!”武利娟说。
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于去年正式获批。新项目落地,大唐海南公司自然有了更多用人需求。武利娟说,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今年,企业通过校招已与近40名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
“往年6月,校招已经收尾,今年我们不仅延长时间,目光也从聚焦老牌电力院校到面向全国招揽人才,并做好法律、财务的相关人才储备。”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曹永峰说。经过笔试和面试,中央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毕业生李征收到了企业财务岗位的录取通知。
时间回溯到3月,李征还奔波于各大招聘会。在“海南‘百场万岗·四城同办’2023年校招活动”中,她感受到了大唐海南公司引进人才的诚意:“我想了解企业在自贸港建设中的发展前景,招聘人员现场为我做了详细介绍,包括能享受到的引才政策,还根据我的个人情况列出培养计划。”这让老家在河北的李征下定决心,前往海南。
“吸引优质人才,首先要增加企业和人才彼此了解的机会。”曹永峰说,除了总公司的统一招聘和省内系列招聘会,赴省外引才的校园招聘活动也是主要途径之一,“本省企业组团,能够发挥集聚效应,增加优质人才,尤其是有志建设家乡的学子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据介绍,企业今年招聘的毕业生里,海南籍的超过1/4。
不仅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去年10月,大唐海南公司与海南大学启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下一步计划在海上风电、光伏、天然气发电等领域开展校企合作,通过点对点培养,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也节省企业人力成本。”曹永峰说。
7月底即将入职,李征已经开始为新生活做准备。她最近得知,公司为同批入职的毕业生制定了培养方案。入职后,第一场培训为期3个月,其中包括10天的基础培训和2个多月的岗位培训,“届时还会签订师徒合同,以老带新。”对于未来的职业道路,李征充满期待。
为抢抓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窗口期,加快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海南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截至目前,海南“百万百岗”2023年校招活动累计举办153场,吸引5342家企业参与,为国内高校毕业生提供10.9万个岗位,其中已落实签约意向3.9万人。
积极施策——
牵线搭桥送岗位
家住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的市民范渤海对记者说,儿子范连涛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生产工艺师。不久前,范连涛被离家1公里的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录取了,最近,正忙着岗前线上培训。“临近毕业,家里讨论最多的是就业。”范连涛回忆,“春节前,我向好几家招聘网站投了简历。广撒网,成功概率才高!”
大学生就业如何帮?东营市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减税退税、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多项惠企助企政策,力争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同时,加密开展了“东营学子家乡行”“企业招聘进校园”等专场招聘活动,让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选择、有平台。
不久后,范连涛在网上看到东营市“第十一届东营学子家乡行”招聘通知,便决定前往试一试。一开始,范连涛没有找到合适岗位。东营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向明找到了范连涛。“有许多孩子像范连涛一样,在大型专场招聘活动中,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就需要政府下足‘绣花’功夫,精准对接需求、提供服务。”东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宝杰说,“在市里的引导下,各县区纷纷开展摸排,形成未就业人员档案,根据学生需求针对性开展帮扶。东营区总工会、团区委等单位共同参与,每个工作人员对应8—10名就业帮扶对象。在此基础上,组成20多个‘入企探岗小分队’,同步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
范连涛就是张向明的就业帮扶对象,建立联系后,每次入企探岗,张向明都会问一下企业是否需要相关专业学生。“有一天,我到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调研,抱着试试的态度一问,没成想,他们正处在转型阶段,招聘需求与范连涛的专业十分匹配。”张向明说。
于是,张向明兴奋地拨通了范连涛家的电话。“电话是我接的!”范渤海笑道,“很快,孩子向海科公司递交了申请,经过面试后,顺利拿到了企业的录取通知!”
今年以来,东营市共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86场,发布各类岗位3.3万余个。“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我们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做出积极贡献。”东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袁永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