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思考——以北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为例

作者:夏飞 王欢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3-06-26


一、问题提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开创性地提出了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指明了方向。有研究指出,长学制是相对于常规学制而言的,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或教育质量,允许在常规教育学习年限的基础上额外增加研修时长的教育制度安排。其教育功能不再局限将“自然人”向“社会人”进行转变,而是力促“自然人”向“复杂人”的角色转换。长学制具有完善的自我体系、能动的自我机制、高度的自我追求等特征,旨在突破常规学制规范的束缚,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内,全面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根据已有研究关于长学制内涵特点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培养体系、培养标准、培养成效等问题是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回应的问题。2015年北京市正式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贯通项目”),长学制七年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第一届贯通项目学生经过完整七年的学习顺利毕业。在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对该项目实施进行回顾性反思,总结项目经验特色,对职业教育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优化职业教育长学制的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二、依托贯通项目实施长学制人才培养的创新价值

(一)贯通项目实施概况

贯通项目旨在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新路径和实施素质教育新途径,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项目实施路径为部分首都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高端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两年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接受三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两年本科专业教育,实施基础文化课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七年(“2+3+2”)贯通培养。

贯通项目主要解决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学习路径的多元选择问题。初中毕业进行分流,为有技术技能学习意愿、兴趣、能力的学生提供优质职业教育的选择。二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问题。搭建更聚焦、更广阔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和首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技术技能人才“学历天花板”,强化了职业教育类型链条建设,畅通了学生的成长成才通道。项目实施以来,共有20多所职业院校、普通高中、北京和国外普通本科院校直接进行招生、合作和人才培养,2.5万余人进入贯通项目学习。该项目在创新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北京方案。

(二)创新价值

贯通项目突出“高端”和“贯通”。其突出特色在于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资源进行组合衔接,构建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路径,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关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已经有了类型、层次、形式方面丰富多样的实践模式,初步形成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而在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如“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高职、中职+本科“3+4”贯通、“3+2”高职+本科贯通、“5+2”高职+本科贯通等。这些培养模式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培养成效非短期内能够显现,都需要较长时间或者实施分段培养,同时能够延伸至本科层次的模式数量尚不多。

北京贯通项目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七年贯通培养方式,前两年将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打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中间三年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解决学生专业技能有欠缺、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和稳重的问题;后两年注重专业纵深拓展培养,侧重于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相较于已有模式,北京贯通项目培养模式呈现出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突出职业素养特色、有效提升学生国际化能力的特点。北京贯通项目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围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平台打造”,学校学习、企业实践、国外研修“三经历共融”,思政、学业、职业和双创“四导师培育”,政府、学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五方联动”的实践,构建中高本贯通、职普融通、校企协同培养新范式。其模式创新在于不仅遵循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的规律,同时定位“高端”,设计了中高本三个教育层次的实质性贯通,打破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藩篱,整合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以及基础教育、高职专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三个教育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畅通了技术技能人才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间的成长通道。该项目呈现“高起点、高标准、高契合度”的特点,是探索长学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也是构建首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创新。

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

贯通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它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人才培养的根本逻辑起点依然是职业导向性的,需要遵循职业技术技能形成的规律开展育人活动,技术逻辑是贯通项目实施的基本遵循。但这并非意味着对学科逻辑的排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备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尤其是“职业领域的概览性知识和职业深化的学科知识”是形成职业素养和宽厚基础的重要支撑,而这类知识则需要遵循一定的学科逻辑开展。同时,贯通项目还遵循了应用逻辑,以毕业生满足产业高端需求的高质量就业而凸显应用性特征。

因此,贯通项目在基础阶段强调学科逻辑,以“宽厚基础”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扎实文化基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高职专科阶段强调技术逻辑,以“综合能力”为目标,重点进行高端职业能力的打造,培养学生综合技术技能;本科阶段凸显应用逻辑,以“创新发展及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培养解决企业复杂现场问题的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就业能力。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使学科逻辑、技术逻辑和应用逻辑融合共生、相辅相成。打破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单一逻辑的固有观念,实现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

三、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的关键问题

贯通项目是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同样触及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体系、目标、标准、质量评价等关键问题。分析贯通项目在这些关键问题上的做法,对于廓清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问题,指导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价值。

(一)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体系的“分段与衔接”

技术技能人才分段培养的改革实践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内已经有了多年探索,形成了多样的培养模式,如中高职衔接、中职和本科“3+4”合作培养、高职和本科“3+2”分段培养等实践模式。这些改革都是在我国尚未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探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北京贯通项目也具有同样的改革实施背景,通过对优质教育资源重组,实现延伸职业能力,打牢职业素养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采取分段培养,首先要明晰的问题是分段只是在教育层次上有所分别,但各教育层次培养的根本逻辑是一致的。能否遵循统一的价值逻辑直接决定了各教育层次之间的衔接方式和衔接效果。例如,在普通教育体系内,从广泛意义来看,初中、普通高中、普通本科高校的教育体系纵向衔接也是一种分段培养模式,但其内在培养逻辑都是遵循学科知识逻辑展开,即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规律进行系统化设计。贯通项目不同于普通教育体系内的衔接,它是由不同教育类型按照学科逻辑、技术逻辑和应用逻辑融合共生的思路开展。

相对于同一教育类型体系内部按照同一逻辑开展教育活动而言,不同教育类型按照融合共生的逻辑开展教育活动,其难度更大。贯通项目分段和衔接的本质是通过整合不同教育类型的资源实现职业教育层次上的衔接。因此,要求普通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按照共同的职业技能核心逻辑开展育人活动,由此带来了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一是培养目标的统一性问题。普通高中和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活动遵循的是学科逻辑,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是基于学科逻辑并形成了固有的办学传统。贯通项目并非排斥学科逻辑,而是要让学科逻辑、技术逻辑能够融合。因此,如何让本科高校和普通高中的培养思路统一到学科与技术融合共生的逻辑上来,实现培养目标的统一,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二是教育层次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只要有分段,就必然有衔接。按照学科逻辑、技术逻辑、应用逻辑融合共生的思路,围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层次之间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实质性衔接,避免各阶段之间教育内容的交叉重叠或脱节,抑或是偏离技术技能培养轨道,是在实施过程中实现有效衔接的另一关键问题。

因此,基于贯通项目实践,有效的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分段培养体系的关键特征:一是培养体系的层次性。虽然有分段,但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递进和衔接。通过对专业学习涉及的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层次划分,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避免出现课程内容方面的交叉重叠,形成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和职业拓展课的一体化贯通课程体系。二是体系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高端技术技能是贯通项目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各教育阶段衔接的核心。虽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在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学业评价等方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但是,将职业教育核心逻辑贯穿于基础教育、高职专科、本科教育阶段,呈现内在培养逻辑的统一和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顶层设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目标的“素养与能力”

有研究指出,“素养与能力”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育人目标上具有统一性、教育时序上具有共时性,二者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这为素养与技能的一体化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贯通项目对于平衡“素养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提供了参考价值。

以北京财经商贸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为例,素养与能力培养二者并重关系体现在:从人才定位看,其培养方向是面向首都财经商贸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素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备政治素质、国际视野、人文情怀、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较强、职业能力突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服务和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特征是知识基础宽广,素养深厚,技能扎实。宽基础和厚素养使学习者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就业观,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展现较强的学习力、创新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应对产业变化和职业岗位变化的多重挑战,因而培养内容更侧重“德”的塑造。在技能方面使学习者具有独立解决复杂业务场景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展现良好的专业能力,因而强调“技”的形成。可以说,宽基础、厚素养与高技能的培养定位是贯通项目对德技并修育人理念的彰显和贯彻,也是贯通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追求。

从培养路径上看,实践中厚素养与高技能的并重关系如何落地是决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北京财经商贸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项目中,在职业素养方面,构建了“七三五一”财贸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包括“敬畏、感恩、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七大教育主题,“理性认知、自我养成和总结展示”三阶段教育过程,“班级建设、宿舍文化、社团活动、节庆仪式、家校互动”五平台教育载体,开发基于增值性评价理念的“财贸职业素养证书”一证书教育评价。在职业能力方面,应用PGSD能力分析模型,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和职业拓展课“四类型融通”的七年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基础课包括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技术与职业、体育与健康四个领域,每个领域由必修和选修课程构成,力求打牢文化基础,让学生“立得稳”。高职教育阶段包括职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课。职业基础课以培养行业通用能力为基本定位,为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通用能力所设置的课程,让学生“行得远”。职业能力课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进行职业分析和课程开发,让学生“站得高”。本科教育阶段以纵深或横向拓展的方式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拓宽学生职业选择面和发展空间,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得宽”。七年素养和能力一体化的贯通培养方案,遵循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规律,探索了从学科通用素养,到熟练技术技能,再到高端应用能力的逐级递进、相互支撑、持续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

(三)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过程的“质量与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保障人才培养按照既定方向,实现培养目标的规范性文本。构建系统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抓手,使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更加明晰,育人过程更为有序和规范。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周期长、定位高,为保证分段体系衔接紧密,人才规格不偏离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就是标准的体系化和系统性问题。

结合北京财经商贸类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的改革实践,整套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下,围绕培养目标,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进行的立体化设计,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职业素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等七项贯通培养质量标准。专业设置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财贸素养标准属于上位层次的标准,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财经商贸专业大类属于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素养要求更高,尤其要体现高端服务业这一更为鲜明的人才特征,因此,开发财贸行业特色的职业素养标准是对首都现代服务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素质需求的回应;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标准、师资队伍标准属于中观层次的标准,它决定了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规范性问题;质量评价标准是下位层次的标准,它决定了人才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问题。由此,围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过程构建的系统化标准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闭环系统,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成效的“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体系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否依赖于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关于教育评价的本质,学术界倾向于将其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是对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活动,必然要涉及质量观、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等层面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目前形成的一致性观点是,在价值取向上,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除了强调工具价值外,还要强化质量评价的人本化内涵;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教育的过程性要素、德育要素和学习者受教育的隐性要素,在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与融合点;在评价主体上,由于职业教育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必须将工作过程的利益相关者纳入评价主体范畴;在评价方法上,要注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力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毋庸置疑,这些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长学制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在评价体系操作层面还没有形成公认的成熟的研究成果。贯通项目需要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素养与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的转段与衔接方面有所尝试和突破,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探索适合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贯通项目改革实施的重要任务,也是对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贡献。

北京贯通项目在构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将长学制培养的特殊性纳入考量范围:一是基于培养目标定位,贯通项目更着力于对学生面向未来的素养的考察。如,基础文化课程重在培育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国际交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教育课程着眼于高水平职业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职业能力的培育和考察。二是基于培养对象为初中毕业生的学段特点,贯通项目的评价体系兼具全面性和层次性。全面性体现在,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承载高中阶段基础教育任务,但又和普通高中的课程框架有所区别。既要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又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将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渗透其中。因此,评价体系要体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又要有对基本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层次性体现在围绕贯通各学段培养任务构建起上下紧密衔接、目标分层清晰的评价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改革方向。贯通项目在持续推进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过程中,不断根据国家政策方向,重构符合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形成规律的评价模式。以北京财经商贸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项目为例,基于上述因素的考量,在基础阶段采用“学业质量考核”和“综合素养考评”考核评价作为转段依据;高职阶段强化过程评价,注重综合评价。本科阶段探索增值评价,以就业率、创业率、就业创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评价体系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可以因地制宜地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实现了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阶段之间的衔接承转和逻辑贯通,体现了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

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未来改革着力点

(一)明确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准定位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之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成为优化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巩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改革方向,尤其是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培养”。从国家层面明确支持各省开展中职与高职(3+2)五年贯通、中职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4)七年贯通、高职专科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2)五年贯通培养实践。多种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都是为了拓展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并通过具体措施,丰富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样态。在这样的改革趋势下,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挖掘自身特色,精准定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改革成效。一是对第一批参加贯通项目并取得国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资质的高职院校,要结合推进“双高计划”,实施职业本科教育改革,独立进行七年贯通的职业本科教育,学生毕业颁发职业教育本科毕业证书。二是贯通项目招生专业对接取得全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资质的高职院校,与应用性本科院校联合进行贯通培养,学生毕业颁发应用性本科院校毕业证书。

(二)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

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层出不穷。人才培养能否紧跟经济发展形势,能否契合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这对包括七年贯通项目在内的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只有培养各环节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毕业生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这也是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定位高端性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模式需要在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加强专业需求调研,对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变化以及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做出及时、精准、科学的预测,使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二是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及时淘汰或调整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专业和内容;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拓展具有贯通实践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使企业实质性地参与育人的各个环节中;四是构建上下衔接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在本科教育阶段,要在传统的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基础上,加强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渗透,融入学生处理复杂职业场景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

(三)进一步凸显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势

职业教育长学制贯通培养不是简单的学段打通和拼接,而要把教育资源的分段和整合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来。未来职业教育长学制贯通培养的教育资源整合重点在三方面发力:一是明确各教育阶段的培养重点,体现类型教育资源特色。如,北京的贯通项目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利用优质高中的资源优势,重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加强文化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弥补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高职专科教育阶段,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课程资源、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筑牢学生的职业技能;本科教育阶段,发挥本科高校在应用创新、专业理论的课程和师资优势,拓展职业发展路径。二是发挥教育资源的协同效应,锚定教学质量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长学制培养模式要加强各教育阶段的学情分析,打破各自学段固有的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开发基于长学制培养的特色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彰显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社会效益。如,贯通项目为北京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生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可探索将招生对象拓展到津冀地区以及在京就读的部分京外生源,以增加项目的辐射力和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力,凸显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的社会效益。

(四)有效破解联合培养机制的障碍

贯通培养时间跨度长,学段跨度大,各学段能否紧密衔接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回顾第一轮贯通项目七年的完整实施过程,前五年的学习虽然跨越两个教育阶段,但是实施主体以高职院校为主,因此,在培养体系、沟通协调机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从高职专科向本科转段后,实施主体发生变化,高职和本科院校分属两个教育类型,各自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有着各自的教育逻辑和办学传统,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达到实质性的无缝衔接。

因此,职业教育长学制贯通培养实践要进一步在联合培养机制上下功夫,破解多主体联合培养人才的衔接障碍,达到培养体系的紧密衔接和培养逻辑的贯通一致:一是建立定期的教研交流机制,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共同进行教材开发,及时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保障培养目标在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有效衔接。二是加强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校之间共享教学软件硬件资源,如信息化教学资源、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资源等。三是创新衔接途径,多种方式增强衔接效果。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各教育阶段的贯通和教育类型之间的融通,如项目合作校共同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交叉开展专题讲座、联合开展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等。四是加强与国内先进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为学生发展创造产业企业环境,实现产业链、教育链的有效对接,支撑人才链的贯通培养。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