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
助力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许本洲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要牵头统筹协调,依托产业园区,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思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产教融合形式,参与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依笔者看来主要是要摆正好位置、处理好关系、寻找突破点。
一、摆正好位置
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在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基础性地位的“含金量”,不能觉得自身办学规模小、层次低,研究能力弱而底气不足,自我矮化为“打酱油”的角色,而是应该奋而有为,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主动生“力”。这种“力”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政策导向的理解力、优质生源供应的支撑力、市场需求及发展态势的感知力、学习变革的适应力、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各类基地建设的整体架构力、深度融入式的社会服务力、优秀产教融合品牌建设的塑造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建设的影响力、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反哺力等方面,把主动生“力”变为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二、处理好关系
一要处理好个体发展需求与整体建设目标融合统一的关系。市域产教联合体意在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效组织。为实现这一整体建设目标,作为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中等职业学校不能自怀“小九九”,游离于组织之外,而应该在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搭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等方面与组织同频共振。
二要处理好“底层冲动”与顶层设计融合统一的关系。从整体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多元主体的优势整合,是一种具有全息性、跨界性和共生性特征的高阶性的产教融合形式。中等职业学校在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团队组建、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教学改革等方面应有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创新创造,让来自于个体的“底层冲动”与整体的系统设计形成良性互动。
三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融合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守正创新、开拓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守正,就是要遵循产教融合发展规律,注重质量与效益,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守好思想之正、方向之正、原则之正;创新,就是要善于洞察时代发展,推陈出新,不断优化中职教育的功能定位,用新方法、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寻找突破点
各地正在积极地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建设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如何进一步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功能,实现其建设目标,必须寻找到突破点。
一是疏通堵点。目前的堵点主要体现在企业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生动力不足,产教联合体内部协调运转机制不畅,产教联合体成员间责、权、利界限不清等方面。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产教融合惠企政策没有达到很好的落实。如,江苏省人大通过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规定:“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关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关信贷和融资支持。”但在实际执行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运转机制不畅主要是因为产教联合体没有建立起规范化、实体化运行的组织机构,产教联合体理事会很多时候处于“理”而不“会”或“会”而不“理”的状态。责、权、利界限不清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教联合体建设没有具有实操性的规范性文件可供参照,各参与主体在产教联合体内的地位、作用发挥实际存在着差异所致。
二是消除痛点。近期,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职业学校要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职业学校教学条件、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等五方面发力,力争达标,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小、散、弱”的发展痛点得以根本性消除,在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中才会有一席之地,才能体现出自身的内在价值。
三是紧盯关键点。首先,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增强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服务能力。优化专业布局,对应社会紧缺的、国家优先发展的专业进行系统化建设,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智改数转”发展要求,实施智慧教育,实现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围绕“职教富民”目标,强化技术技能培训的广度与深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的建设。其次,结合校情,针对关键领域提升产教融合工作的质效,为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持续的动能。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产教融合,聚焦教师能力提升,锻造优师队伍;聚焦课堂革命,打造“生态课堂”;聚焦创新创业,形成典型工作案例;聚焦国际交流合作,提供职教样本;聚焦知识产权合作,凸显职教发展品质。
四是狠抓着力点。首先,继续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制订科学的建设标准。纲举目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设过程才不会偏向。其次,构建利益共赢机制。联合体成员要形成一致的发展愿景,克服人力资源融合度整体水平不高、建设财力资源投入不足、运行体制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以命运共同体思维推进产教联合体建设。再次,形成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织文化。通过文化的浸润涵养,生成组织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创新组织成员谋事干事的思维方式,形成组织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成果。最后,形成工作绩效的评价考核机制。打出组合拳,在立法、政策、财税等方面为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通过成效实评、数据综评、网络测评、舆论社评、第三方他评等方式过程性检验产教联合体建设情况。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使它成为人才培养的活水池、创新创业的孵化床、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需要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在内的共建成员共同努力。
高职院校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的链群功能发挥
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温贻芳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笔者以为,这是新阶段突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一新型载体建设中,高职院校大有可为也必有可为。产教联合体是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效能的重大变革,它是破解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的痛点、堵点、难点,系统化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向更高能级迈进的重要战略举措。
首先,这是一种价值重置。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破目前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办学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更有效、政府更有为、学校与企业更有位,真正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其次,这是一种主体重构。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突出实行实体化运作这一关键要求。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产教协同发展、产教共生共长新路径。再次,这是一种要素重组。高职院校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特定类型产教联合体建设目标,全面对标产业发展要求,优化重组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使之与产业发展双向发力、同频共振。这是高职院校全面对标产业办学的一场内部革命,也是产教联合体向高职院校如何在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上做文章发出的一张“问卷”。
一、精准定位,建强专业链,提升服务产业链的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直接服务于产业一线,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产业链上实际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化发展,企业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快速迭代,生产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生产方式研究化、服务与生产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有为才能有位,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出击,以专业之变适应产业之变。
一是主动参与产教共同体的政策供给。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地方产业布局和特点,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导向,深度适应社会转型,深度匹配产业升级,把握先机、主动参与产教共同体的政策制定、制度供给。二是主动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定位由简单重复的装配者、操作者向更高层次的智能生产系统的规划者、应用者、改造者、调试者、决策者转变;能力培养由单项应用向系统集成的“交叉”“复合”“多项”联动转变;服务重点由“单人单岗”,向“技术+人才”打包供给转变。三是主动谋划系统构建专业群结构体系。准确判断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明确对应的岗位集群,明晰专业群与岗位群的映射关系,优化专业建设重点和质量要点,培养大量宽基础、强技能、高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增强服务产业链的适应性。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通过全面梳理学校文理科专业群与苏州地方产业发展的对接服务情况,及时适应苏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态势,实施“专业数字化改造融合化转型发展”重点工程,果断对现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融合转型,加强专业群建设,推行专业群“集群”管理模式,以提高服务地方产业贡献度、企业用人满意度。
二、协同发力,增强供应链,提升服务人才链的供给能力
高职院校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上,最核心的投入是两类人才,即教师和学生。教师端,重点是完善“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认定办法,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培养一大批“上得了课堂、下得了企业”的双师素质教师,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学生端,重点是抓好在校生和社会人员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两端,重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做到三个主动。一是要主动创新协作机制。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特别是产业的龙头企业,在育人机制上真正实现校企双带头人负责与多主体参与的统一,保证政府、行业、企业人员能够深度参与,探索建立独立法人的专业群指导委员会或职教集团。二是主动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统一。推动校企合作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等技术技能平台,形成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和订单化育人的智慧服务平台,通过内外结合、上下贯通,为产业培养大量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主动提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性,努力贯通人才培养链。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的要求,为产教联合体企业员工提供“回炉”再学习的机会,或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教学和生产实践,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交叉应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全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从而提高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水平,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持续赋能,延展技术链,增强服务创新链的转化能力
高职院校要在产教联合体中找准自己的技术创新定位,将中小微企业作为自己主要的服务对象。要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好;科研成果的转化性强;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用性、适应性较强,活跃在企业生产一线,对企业产品的应用场景熟悉。
一是通过团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产教联合体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在项目开发中提高技术技能,既为企业提供分岗位和产品线集成的项目人才,又为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供人才团组的打包服务。二是以平台方式提供整体方案服务,聚焦服务企业创新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选准在产业链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上的技术优势,集聚优秀教师和企业人员,必要时引入第三方专家,将科研院所、先进企业的名家大师请进来,联合持续攻关,促进技术延伸服务,加快科研成果转换转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三是围绕核心技术集聚资源。根据产教联合体企业需要攻关的技术模块,校企共同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将企业案例转换为教学资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纳入1+X制度试点,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