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数字化后会有什么变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鑫站在台上,展示学生结课时拿出来的成品,包括给学校做的VR,还有给商店做的零售系统。
“学生交的作业不一样了。”王鑫说,数字化使得职业教育赋能产业的能力也提升了。
在4月8日至10日于重庆举办的第58·59届高等教育博览会系列论坛上,“数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大学生就业数智服务平台”等平台陆续发布。论坛上,来自教育界、产业界的嘉宾,围绕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校企如何协同育人进行探讨。
会上,辽宁教育研究院原副院长高鸿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家年产值达到50多亿元的老板向他吐露自己的难处,“小企业是留不住博士生的,但是职业院校有很多高水平技能人才,能不能让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解决问题?”
这让高鸿惊讶,企业有明确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有产教融合的需求,一方需要人才、一方需要实践平台,“职业院校难道不可以主动和企业合作?”
原来,问题的难点在于,职业学院的办学以教书育人为主,无法让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和办学的过程之中。高鸿想,如果换个形式,让企业作为教学主体的一部分,按照岗位需求、产业的问题导向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那么双方的需求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在民生教育集团产教融合总经理徐俊辉看来,校方首先希望以产业的资源来推进学校产业人才模式的创新;其次,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资源引进到课堂上。
“学校本身有一套完善的办学体系,从教师的教学到学生的实践实训。企业端则是从研发到生产到测试到适配,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在校企合作中,如何寻找双方共赢的点,这是一个问题。”徐俊辉说。
问题的最终落点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提供的资源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落地。
“产业和技术在快速变迁,在不断升级,所以,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引进实战性的课程体系。”徐俊辉感慨。
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数智化的重要性。这几年在数字领域,对数字职业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政府层面。2022年7月,人社部向社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还增加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这一小类。
“这契合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她说,“未来,数字技术的应用带来生产力的变化,随之而来就是职业发展的变化。”
她提到了世界经济论坛曾经发布的一组数据和结论:到2025年,自动化和人机之间全新的劳动分工,将颠覆全球15个行业和26个经济体的中型及大型企业,取代近8500万个工作岗位。雇主将在人机之间平均分配工作,利用人类技能的岗位需求将上升,机器则主要承担信息和数据处理、行政事务和白领、蓝领工人的常规性人力工作。
“所以,现在的一些院校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要提前考虑5年、10年以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她说。
这样的转变已经在进行了。围绕着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型框架体系都已经重新进行了调整。学校原本有50多个专业,如今调整成了36个专业。学校也已经开始采用彩显教学平台,能够实时查看教学数据并科学诊断课堂活力,还建立了涵盖各类教学资源的资源库,以及商贸流通服务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
“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管理,最重要的是,服务于经济。”王鑫这样总结。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校长聂强认为,人才培养一定要跟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学校开始对专业展开了调整。
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的方式被多所职业学院提及。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秦传江解释,现代产业学院是混合型办学实体,专业必须面向前沿产业和产业前沿,如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新发展等相关产业新业态,还要实现专业间的交叉融合。
在高鸿看来,产业学院不是学校内部创建的,而是和企业合作,建立符合产业区域新型专业,通过强化跨境融合,依托产业平台整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正如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晓明所说,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