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现场工程师重在习得“能力之知”

作者:申培轩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3-03-28


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定位。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体现技术逻辑,重在“能力之知”的习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成就具有独特技术知识、技术思维、技术伦理的“匠者”,达成理智的“创造之人”。

以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

现场工程师是具有高新技术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达到高层次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现场工程师应具有工匠精神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高层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面向职业、行业、产业,强于设计和开发,应用新的科学原理,催生新的科学技术。现场工程师善于发现和解决一线技术问题,思维灵活、应对能力强,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很高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探究、创新和研究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以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坚持职业性,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模式,都体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以跨学科视野解决复杂工作问题,以高新技术技能应对生产系统的更加复合、更加综合和更加高端,能主动适应和参与技术创新,强适应甚至引领企业、行业和岗位发展与升级。

坚持学术与职业共生的理念

现场工程师不仅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员,还要成为高素质的一线工程师和科学家,是职业性和学术性的结合。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贯通、杂糅、互融、联结,需要紧密对接复合型技术岗位需要组织专业教学,在明确的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指引下,设置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等模块化课程。

借鉴德国经验,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树立学术与职业共生的理念。“学术教育”要体现职业化倾向,体现职业行动导向,实施理实一体化育人,形成完善人格,培养学理素养和实践技能,培养基本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可迁移能力等,实现科研和职业实践的互鉴互融。学术与职业共生,还要将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职业技能实践有机衔接,创建融合教学模式和跨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知晓为何做、怎么做得更好。要强调严谨的工程基础知识、设计、建造等方面的整合性、集成性学习,需要转变学科导向,打破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之间的二元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具有复杂性强、场景性强的特点,需要在明确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开发模块化课程,重在德技并修、面向产业、做学合一、育训并举,以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自我更新和应变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知识职业化,在实验实训室和企业的真实场景中巩固提升职业能力,增强岗位体验和新技术体验,掌握高新技术技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产操作、工艺参数、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能分析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并加以改进;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生产原料的性能和加工方式,了解生产设计的工程原理、工艺流程、生产工序;要通过实践强化,让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学会中试转产、质量控制、市场分析,学会统筹、协调、分析、决策,具备数据采集、产能管理、品质管理等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工程管理、设计创新、复杂生产技术等技术应用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突出行业与岗位目标,关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关注技术迭代。专业设置要积极适应职业甚至能引导职业,自主、灵活、动态调整专业类别和专业方向。要以生产单位、超车间、跨部门为基本单位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课程模块兼顾生产逻辑、能力逻辑和学科逻辑,培养工程技术与具体行业或生产相结合的能力。可采用“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学习地点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教学由“双师”完成,学校专职与兼职教师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相互转化。

通过具身教学法培养学生素质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改进工艺、优化流程,还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难度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对复杂故障进行高效诊断和处理。

培养现场工程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奋斗精神、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创新、伦理、美学等方面的素养。这些素质和品格,可以通过具身教学法,让学生在具身参与教育域、职业域、社会域和技术域的活动中自然形成。具身教学法,实质是现代学徒制的方式下,一种多场域、情境化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法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在学习场景下将工程技术、生产工艺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生产管理能力的综合实践,实践教学要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使学生能用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积累。教师不仅要有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还能发现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科学精神与批判精神,具有在真实场景中应用工程技术、进行技术技能转换衔接的经验和能力。

现场工程师,面向的不仅是一个具体岗位,而是“职业带”,是面向具体岗位(群)和职业带的岗位胜任力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理论教学的契合度与够用度,重在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和培养创新力,切不可过于追求学术化,要规避陷入基础课程过多、学术倾向严重、实用性缺失、人才培养偏离行业企业岗位导向、忽视教师的实践经验等误区。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