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以人工智能、芯片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挥什么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建议,着力构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贯通联动格局,加速促进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涌现、深度应用,服务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理应自觉承担起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责任。”严纯华说。
严纯华表示,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先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主动担当、敏锐行动,始终面向国家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加快布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学科发展规律的分类评价和资源配置体系,推动科教汇融、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有组织的科研建设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积极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跨国别联合攻关,努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严纯华建议,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促进产生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三级跳”,真正把科技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严纯华还建议,高校要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积极搭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开展中外联合科研的重大平台,支持人才在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服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重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让青年人才在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战略型科学家。同时,持续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潜能都能被充分激发出来、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活力动力。
“要以钉钉子精神强化人才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用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教育人才、感召人才、培育人才,引导人才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坐住坐稳‘冷板凳’、持续攀登科技高峰,切实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严纯华表示,兰州大学将探索在一流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设立“人才特区”,引进选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精心培育组建一流创新团队,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严纯华表示,近年来兰州大学始终坚持以“四个服务”为牵引,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围绕核能技术、生态环境、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与能源化学等领域,不断集聚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野外台站、工程中心等科研“大平台”,不断增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成功自主研发我国首个极大规模全异步电路芯片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