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 构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
《意见》的出台,是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关于职业教育新部署新要求的落实举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始终将职业教育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精准施策,构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塑造职教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持久动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天津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新时代育人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办学体制上,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更加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更加丰富,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产业布局更加匹配;在育人模式上,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机制更加完善,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在评价方式上,以人为本、面向人人的价值导向更加鲜明,能力为重、贡献导向的评价方式更加合理;在管理机制上,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发展机制更加顺畅,制度供给、条件保障更加有力;在国际交流上,打造出一批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和标准,提高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互学互鉴,加速助力职业教育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二、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时代要求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做出战略部署,将教育、科技、人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充分揭示了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引领、人才是关键的战略定位。
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中,天津坚持强化顶层设计和超前谋划,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要、守正创新,推进探索区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同时,完善现行考试选拔制度,重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不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加快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融互通和衔接转换,同步深化应用型学位制度建设,形成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衔接的技术技能类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通道。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在加快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同时,积极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强化职业教育本科与普通本科之间的融通。强化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教融合性,切实向“应用型”转型。搭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人才多样化发展“立交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天津坚持以用立业、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聚焦天津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全方位对接,发挥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作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型产教融合联盟试点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基础以及京津冀区域区位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营造校企合作新生态,培育创新创业新策源,加速建设“新型产教融合联盟+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范式,坚持解决现实问题与突出市场化需求导向,形成相辅相成、碰撞发酵、迸发活力、多方共赢的渠道载体,构建起支持“制造业立市”、支撑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枢纽平台,持续将教育资源潜力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试点工作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4条重点产业链,聚集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开展,逐步推广覆盖到全市的12条重点产业链。凝聚核心动力,聚集高端人才智慧力量,促进高校和企业科技创新,形成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引领突破创新,汇集盟内企业亟须攻关的“真问题”,将产业链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作为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推动“1到N”“卡脖子”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